十二日雨,坐店中。李生以《期政四謠》私投署州田二府,不答。
十三日雨時止時作,而泥濘尤甚。李生來,同往蘇玄玉寓觀玉。蘇,滇省人本青衿,棄文就戎,為吳參府幕客。先是一見顧餘,餘亦目其有異,非風塵中人也。蘇有碧玉,皆為簪,但色太沉。餘擇四枝攜寓中,後為李生強還之。
十四至十八日連雨不止,坐寓中,不能移一步。潘捷餘以倪院承差蘇姓者,索碧玉寶石,窘甚,屢促不過餘寓,亦不敢以一物示人,蓋恐為承差所持也。幸吳參府以程儀惠餘,更索其“八關”並“三宣”、“六慰‘’諸圖,餘一一抄錄之,數日無暇刻,遂不知在寓中,並在雨中也。潘生送翠生石(翡翠)二塊。蘇玄玉答華茶竹方環。
十九日晨,雨少止。
覓擔夫,以連日雨濘,貴甚。
既而雨復作,上午乃止而行。店人慾掯kèn刁難餘羅一端,不遂,與之閧hóng鬥爭而後行。
由東街,始濘甚,已而漸燥。
二里,居廬始盡,下坡行塍中。
半里,連越二小橋,水皆自東南來,即羅漢衝所出分流之水也。又二里餘,為雷打田,有數家東向。
從其前轉而東行裡餘,又過一小亭橋,其流亦自東南向西北者,乃黃坡泉所溢也。
又東里餘,抵東坡下,停擔於酒家。
問大洞溫泉道,土人指在東南山坳中,此去尚有數里。時天色已霽,令擔夫與顧行待於其家,餘即循東山而南。
二里,過土主廟。廟倚山西向,前二柏巨甚。又南二里,路歧為二:一南循山麓,為黃坡道;一東南上坡,為趨溫泉道。乃從上坡者,南一里,登坡嘴。西瞰山麓,有泉西向溢於下,即黃坡之發源處也。
於是東轉,有路頗大,橫越之,就其東南小徑。一里,漸上坡,折而東北。睨溫泉之峽,當在其南,中亦有峽南下,第茅塞無徑,遂隨道西北上。
一里,其道漸高,心知其誤。有負芻喂牲口的草者二人至,問之。曰:“此入山樵道,可通芹菜塘者。溫泉在南,尚隔一峰。”遂與之俱返,一里,下至茅塞之峽,指餘南去。餘從之,橫蹈峽中,既漸得小徑。半里,忽有峽從足下下墜而西,其上石崖駢突如門。從其東又南半里,逾坡而下,其峽始大,有水淙淙流其中,田塍交瀠之,即大洞村之後峽也。有大道從峽中東上,又南下半里,從之東。半里,上一坡,大道東北上,亦芹菜塘道;乃從坡東南下,半里,及溪。又東溯溪半里,則溪流奔沸盤石中,右一崖突而臨之,崖下則就石為池,而溫泉匯焉。其池與溪同峽,而水不關溪流也。崖石疊覆如累棋,其下湊環三面,成一小孔,可容一人坐浴。
其後倒覆之石,兩片下垂而中劃,如所謂試劍石,水從片石中淙淙下注,此溫泉之源也。池孔之中,水俱不甚熱,正可著體。其上更得一亭覆之,遂免風雨之慮矣。時池上有十餘人共浴,餘恐其旁有石洞,姑遍覓之,不得,乃還浴池中。
又三里,隨山之西嘴抵黃坡,轉北一里,過麓間溢水之上。又北三里,乃入來時分岐處。又西北四里,至矣比坡之麓。促挑夫行,以晚辭,遂止。
二十日晨起,飯而登坡,雨色復來。平上二里,峻上八里,抵嶺頭。又平行嶺上四里,又稍下一里,過芹菜塘。
復東上坡,半里而下,半里過木廠,又下二里,過北下之峽。
又東上三里,至坡脊。平行脊間,一里至永安哨,五六家當坡間而已。又東南半里,逾嶺脊而下。一里,有水自北而南,路從之。半里,乃東陟坡,平行脊上。三里,至甘露寺,飯。
從寺東下三里,至赤土鋪橋,其下水自南而北,即大盈江水也。
《一統志》謂大盈之源出自赤土,其言不謬。橋東覆上半里,有四五家當坡坳,為赤土鋪。鋪東又上半里,遂從嶺脊東南行。一里,有岐南去,為猛柳道;餘仍東南,三里,乃東下,又十里而止於橄欖坡。時才午,雨時下時止,遂止不前。
二十一日平明起飯。自橄欖坡東下,五里,抵龍川江西岸,過巡檢司,即下渡橋。西岸峻若堵牆,乃循岸北向疊級,始達橋。橋東有閣,登之可眺江流夭矯之勢。又南向隨東岸行半里,東向平上者一里餘,始曲折峻上。五里,過茶房,僧舍無一人。
又峻上三里,過竹笆鋪。
又上七里餘,飯於小歇場。又上五里,過太平輔,又平行入塢。二里餘,有水自北澗來,涉之,遂東上。
其上愈峻,兩旁皆竹石深翳,而風雨西來,一天俱漫,於是行雨浪中。三里,逾一最高之嶺,乃屢上屢下,屢脊屢坳,皆從密箐中行。七里抵新安哨,兩三家夾嶺頭,皆以劈藤竹為業。時衣溼透寒甚,就其家燒薪烘之。又二里餘,抵分水關,有五六家當關之東。餘乃就火炙衣,貰shì賒欠燒酒飲四五杯乃行。
天色大霽,路磴俱燥,乃知關名分水,實分陰晴也。於是東向下者八里,始就東行之脊。又二里,過蒲滿哨。又平行嶺上,東十五里,宿於磨盤石之盧姓者;家有小房五六處,頗潔。
二十二日平明飯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