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二里,見其水汪汪北轉,環所逾眢井之岡,南抵海岡,東逼山麓,而西瀕所聚焉。蓋惟西北二面,大脊環抱,可因泉為田,而三所屯託之,所謂潘所、金所、魏所也。
乃土官三姓。
三所在海子西,與餘所循山麓,隔水相望。是水一名清海子,一謂之車湖,水瀕山麓,清澈可愛,然涸時中有淺處,可徑而南也。
今諸山岡支瞰其間,湖水紆折回抱,不啻數十里。
《一統志》謂四圍皆山者是;謂周廣四里,則不止焉,想從其涸時言也。又南一里,東逾一瞰水之岡,又陟漱水之坡,南向一里,海子南盡,遂西南逾岡而行。岡不甚峻,而橫界於東西兩界之間,皆廣坡漫衍。由其上南行四里,稍南下,忽聞水聲,已有細流自岡西峽墜溝而南矣。有數家在西山下,曰花箐哨。始知其岡自西界老脊度脈,而東峙為東界,北走而連屬於鳳梧之西坳,是為隱毒山,中環大窪,而清海子瀦焉;南走綿聳於河口之北崖,是為堯林山,前挾交溪,而果馬水入焉。不陟此岡,不知此脈乃由此也。於是隨水南行,皆兩界中之坂隴,或涉西委之水,或逾西垂之坡,升降俱不甚高深,而土衍不能受水,皆不成畦。然東山逶迤而不峻,西山崇列而最雄,路稍近東山,而水悉溯西山而南焉,則花箐諸流之下洩於果馬溪者,又楊林之源矣。南行二十五里,始有聚落,曰羊街子,其西界山至是始開峽,重巒兩疊,湊列中有懸箐焉。由此而入。是為果渡木朗,乃尋甸走武定之間道。蓋西界大山,北向一支,自西南橫列東北,起嶂最高,如重蓋上擁;南向一支,亦自西南橫列東北,排巒稍殺,如外幔斜騫,雖北高南下,而其脈實自南而北疊,而中懸一箐為叢薄,為中通之隙焉,是曰果馬山;而南北之水由此分矣。羊街子居廬頗聚。又有牛街子,在果馬溪西大山下,與羊街子皆夾水之市,皆木密所分屯於此者。蓋花箐而南,至此始傍水為塍耳。時方下午,問前途宿所,必狗街子,去此尚三十里。恐行不能及,途人皆勸止,遂停憩逆旅,草記數則。薄暮,雨意忽動,中夜聞潺潺聲。
二十六日晨起,飯後,雨勢不止,北風釀寒殊甚。
待久之,不得已而行。但平坡漫隴,界東西兩界中,路從中而南,雲氣充寒,兩山漫不可見,而寒風從後擁雨而來,傘不能支,寒砭風刺,兩臂僵凍,痛不可忍。十里,稍南下,有流自東注於西,始得夾路田畦,蓋羊街雖有田畦,以溪傍西山,田與路猶東西各別耳。渡溪南,覆上坡,二里,有聚落頗盛,在路右,曰間易屯。又北一里半,南岡東自堯林山直界而西,西抵果馬南山下,與果馬夾溪相對,中止留一隙,縱果馬溪南去;溪岸之東山,阻溪不能前,遂北轉溯流作環臂狀。又有村落倚所環臂中,東與行路相向,詢之土人,曰果馬村。從此遂上南岡,平行岡嶺二里,是為尋甸、雲南之界。
蓋其嶺雖不甚崇,自南界橫亙直湊西峰,約十餘里,橫若門閾,平若堵牆,北屬尋甸,南屬嵩明,由此脊分焉。稍南,路左峰頂有庵二重,在松影中,時雨急風寒,急趨就之。前門南向,閉莫可入。從東側門入,一老僧從東廡下煨摚褪獠晃瘛@穹鴣觶ブ粻g下僧,號德聞。出留就火。
薪不能燃,遍覓枯槎焙之,就炙溼衣,體始復甦;煨慄瀹茶,腸始回溫。餘更以所攜飯乘沸茶食之,已午過矣。
零雨漸收,遂向南坡降。三里,抵坡下,即楊林海子之西塢也。其處遙山大開,西界即嵩明後諸老龍之脊,東界即羅峰公館後分支,為翠峰祖脊,相對夾成大壑,海子中匯焉;其南楊林所城當鎖鑰,其北堯林山扼河口。
海東為大道所經,海西為嵩明所履,但其處竹樹漸密,反不遑遠眺。大道東南去,乃狗街子道;岐路直南去,為入州道。餘時聞有南京僧,在狗街子州城大道之中,地名大一半村者,欲往參之,然後入州。乃從岐道下竹坑間行,一里,有大溪自西北環而東注,即果馬溪之循西山出峽,至是放而東轉者。
橫木樑跨石洑上,洑凡三砥,木三跨而達涯之西,其水蓋與新橋石幢河相伯仲者也。既度,即平疇遙達,村落環錯,西南直行,六里而抵州。由塍中東南向,遵小徑行二里,過小一半村。
又一里,有大路自東北走西南,是為狗街子入州之道,道之北即為大一半村,道之南即為玉皇閣。入訪南京師,已暫棲州城某寺。
其徒初與餘言,後遂忘之。南京僧號金山。餘遂出從大道,西南入州。二里,又有溪自西而東向注,其水小於果馬之半而頗急,石卷橋跨之。越而西南行,濘陷殊甚。自翠峰小路來,雖久雨之後,而免陷淖之苦,以山徑行人少也。一入大路,遂舉步甚艱,所稱“蜀道”,不在重崖而在康莊如此。又三里直抵西山下,轉而西南,又一里而入嵩明之北門,稍轉東而南停於州前旅舍。問南京僧,忘其寺名,無從覓也。
二十七日密雲重布,雖不雨不霧,而街溼猶不可行。
餘抱膝不下樓,作書與署印州同張,拒不收;又以一刺投州目管,雖收而不即答。初是州使君為吾郡鈕國藩,武進鄉薦。餘初入滇,已遷饒州別駕,至是東其轅及月矣。二倅cuì古時稱副職皆南都人,餘故以書為庚癸呼,乃張之扦戾牴lì牾而乖張乃爾,始悔彈鋏操竽之拙也。是日買得一野鳧fú野鴨,烹以為供。
二十八日晨起,濃雲猶鬱勃,惟東方已開。餘令肆婦具炊,顧僕候管倅回書。餘乃由州署西,踐溼徑,北抵城隍廟,其東為察院。其中北向登山數級,右為文廟,左為明倫堂、尊經閣。登閣,天色大霽,四山盡出,始全見海子之水當其前。
是海子與楊林共之,即《統志》所云嘉利澤也,以果馬巨龍江及白馬廟溪之水為源,而東北出河口,為北盤江之源者也。由中路再上,抵文廟後夾衢西入,與文廟前後並峙者,是為宗鏡寺。
寺建於唐天祐中。
寺古而宏寂,踞蛇山之巔,今謂之黃龍山。山小而石骨稜稜,乃彌雄山東下之脈,起而中峙如錐,州城環之,為州治之後山者也。
昔多小黃蛇,故今以黃嵩明舊名嵩盟。
《一統志》言,州治南有盟蠻臺故址,昔漢人與烏、白蠻會盟之處,而今改為嵩明焉。州城亦因山斜繞,門俱不正,其向與尋甸相似。
嵩明正北由大山峽口入,竟日而通普岸、嚴章,為尋甸西境;正南隔嘉利澤,與羅峰公館對,為楊林北境;正東為堯林山,踞河口之北,為下流之砥柱;正西逾嶺,為舊邵甸縣。其北之梁王山,為老龍分支之處,領挈眾山,為本州西境,與尋甸、富民、昆明分界者也。
嵩明中環海子,田澤沃美。其西之邵甸,南之楊林,皆奧壤也,昔皆為縣,而今省去。楊林當大道,今猶存所焉。
出寺下山,還飯於店,而管倅迴音不至。餘遂曳杖出南門,轉而西,半里抵塔下。大道東南由楊林去,餘時欲由兔兒關,乃西南行。一里,有追呼於後者,則管倅以回柬具程,命役追至,而程猶置旅寓中。因令顧僕返取,餘從間道北向法界寺待之。法界寺者,在城西北五里,亦彌雄山東出之支,突為崇峰者也。路當從西門出,餘時截岡逾隴,下度一竹塢,二里而北上山。躡坡盤級而上,二里,逾一東下之脊,見北塢有山一支,自頂下垂,而殿宇重疊,直自峰頂與峰俱下。
路有中盤坳中者,有直躡峰頂者,餘乃竟躡其頂,一里及之。
西望峰後,下有重壑,壑西北有遙巚最高,如負扆挈領,擁列迴環,瞻之甚近,餘初以為嵩明之冠,而不知其即梁王之東面也。
轉而東,峰頭有元帝殿冠其頂,門東向。
餘入叩畢,問所謂南京師者,仍不得也。先是從城中寺觀覓之不得,有謂在法界者,故餘復迂途至,而豈意終莫可蹤跡乎。由殿前東向下,歷級甚峻。半里得玉虛殿,亦東向,仍道宮也,兩旁危箐回合,其境甚幽。再下,出天王殿。又下半里,有一庵當懸岡之中,深竹罨門,重泉夾谷,幽寂窈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