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科幻靈異>徐霞客遊記> 第32章 滇遊日記三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2章 滇遊日記三 (5 / 8)

十五日達旦雨止,而云氣靉靆àidài形容雲氣很濃,餘復止不行。日當午獻影,餘遂乘興往看大乘。大乘復固留。時天色忽霽,餘欲行而度不及,姑期之晚過,為明日早行計。

乃覆上頂,環眺四圍,遠峰俱出,始晰是山之脈,但東西橫列,而脈從中度,屢伏屢起,非直亙之脊也。惟翠峰與盤龍二峰,乃東西並夾。而翠峰之南,響水坳之支橫列東下,而結為曲靖;盤龍之西,又南曲一支,始東下而結為交水,又橫亙而北,始東匯炎方之水,又北始轉度沾益之南塢焉。從峰東下,又還過八角庵,仍返餐於朝陽。

為總持所留,不得入護國。

是日以麗江、嵩明二處求兆於翠和靈籤,麗江得“貴人接引喜更新”,嵩明得“枯木逢春欲放花”。皆吉兆也。午晴後,竊計明日可早行,既暮而雨複合。

十六日阻雨。

十七日雨復達旦。一駐朝陽者數日,而總持又非常住,久擾殊為不安,雨竟日復一日。飯後欲別而行,總持謂雨且復至。已而果然。已復中霽,既乃大注,傾盆倒峽,更甚於昨。

十八日徹夜徹旦,點不少輟。

前二日俱午刻朗然,而今即閃爍之影一併無之,而寒且更甚,惟就榾柮作生涯即以燒木棍烤火過日子,不復問前程矣。

十九日晦雨仍如昨,復阻不行,閒談。總持昔以周郡尊事逮繫,桁楊háng刑具甚若,因筆記之?

東山寺昔有藏經,乃唐巡撫所請歸者。郡守周之相,石阡人,由鄉薦擢守曲靖。以清直聞。慕總持師道行,請之檢藏,延候甚密。逢東巡守以下諸僚,皆有“獨清”之恨,而周復不免揚其波,於是悉側目之。中傷於撫臺王伉,羅織無跡,遂誣師往還為交通賄賂,以經簏(lù)為筐篚(fěi竹器),坐以重贓。周復代為完之而去雲。

二十日夜不聞簷溜,以為可行矣。晨起而霧,復以為霧可待也。既飯而霧覆成雨。及午過大霽,以為此霽必有久晴。迨dài等到暮而雨聲復瑟瑟,達夜而更甚焉。

二十一日晦冥終日,迨夜復雨。是日下午,散步朝陽東數十步。東峽中一庵當峽,是曰太平庵,蓋與護國東西夾朝陽者。太平老僧煮芋煨慄以餉。

二十二日晨起晦冥,然決去之念,已不可止矣。上午乃行。總持復贈之以米,恐中途雨後一時無宿者耳。既別,仍上護國後夾箐中觀龍潭。潭小而流不竭,蓋金龍庵下夾壁縫中之液,雖不竭而非涵瀦之窟也。遂西上逾嶺,循翠和宮之後,一里餘,又逾嶺而南下,雨猶霏霏不已。半里,及塢中。又一里,有岐北轉,誤從之,漸入山夾,則盤龍所登之道也。仍出從大道西南行。二里,有村當塢中,溪流自塢直南去。路由村西轉北行。半里,涉塢而西,一里,又有村在坡間,是曰高坡村。由村後下岡,有岐從塢中西南去,為小徑,可南達雞頭村;從岡上西北轉,為大徑,乃駝馬所行者。

初交水主人謂餘:“有間道自尋甸出交水甚近,但其徑多錯,乃近日東川駝銅之騎所出。無同行之旅,不可獨去,須從響水走雞頭村大道。”乃餘不趨響水而登翠峰。問道于山僧,俱雲:“山後雖即駝銅道,然路錯難行,須仍出雞頭為便。”至是餘質之途人,亦多主其說。然見所云徑路反大,而所云往雞頭大路者反小甚,心惑之。曰以村人為卜,然已過村。見有村人自山中負薪來,呼而問之,則指從北不從南。餘乃從駝馬路轉西北,循岡三里,西北過一脊。其脊乃自盤龍南度者,餘初以為分支南下,而不意乃正脈之曲。出坳西,見脊東所上者甚平,而脊西則下墜深曲,脊南北又從嶺頭駢峰高聳,各極嵯峨,意是山之脊,又直折而南。蓋前自翠峰度其北去者,此又度其南,一脊而半日間兩度之矣。從坳西隨南峰之上,盤腰曲屈,其坑皆深墜。北向一里,躋一坡。一里,又北度一脊,其脊平亙於南北之中者。於是又一里,再躋北嶺,始西北下。

其時天已漸霽,無復晦冥之色,遠峰近峽,環矚在望。二里,下西塢。其塢自南而北,其中黃雲盤隴,村落連錯,一溪中貫之。

問水所從出,則仍從新橋石幢河也。

問其所從來,則堰口也。問其地何名,則兔街子也。始信所過之脊,果又曲而南;過堰口,當又曲而北。餘前登翠峰,第見其西過盤龍,不至此,又安知其南由堰口耶?前之為指南者,不曰雞頭,即曰桃源,餘乃漫隨馬跡,再歷龍脊,逢原之異,直左之右之矣。下塢,南行二里,遂橫涉其溪,中流湯湯,猶倍於白石江源也。南上坡一里,是為堰口,聚落數十家,在溪北岡上。乃入炊。久之,飯而行,陰雲複合。其處有歧,北入山為麥衝道。餘乃西向行,其溪亦分歧來,一自北峽,一自西峽。

餘度其北來者,遂西入峽,漸上漸峻,天色亦漸霽。

四里,從嶺上北轉,則北峽之窮墜處。

又一里,復逾嶺而西。是嶺自木容箐***北走翠峰,復自盤龍南走高坡,又南至此,始轉而北,其東西相距,數里之內,凡三曲焉。

餘一日三過之,何遇之勤而委曲不遺耶!

從嶺西涉塢,其水遂南流。一里,於是又北轉逾嶺。一里,西北下山。二里,抵塢中,隨小水北向出峽,始有塢成畦。路當從畦隨流西去,而塢北有村聚當北岡上,是為灑家,想亦土酋之姓,或曰亦屬平彝。

乃一里經塢登岡,由灑家西向行。一里,越隴西下,有峽自北來,小水從之,是亦麥衝南來之道。

遂循其塢轉而西南行,二里抵新屯,廬舍夾道,豐禾被塢。其處為平彝之屯。據土人言,自堰口之北兔街子,屯屬平彝,而糧則寄於南寧今曲靖縣;自灑家之西抵三車,屯屬平彝,而糧則寄於馬龍;自一碗衝之西抵魯石,屯屬平彝,而界則屬於尋甸。

蓋尋甸、曲靖,以堰口老龍南分之脊為界;馬龍、南寧,以堰口老龍為界;而平彝則中錯於兩府之交而為屯者也。

自屯西逾坡,共一里餘,過一塢,有二三家在西嶺,其塢復自北而南。由村南轉而逾岡西南下,二里,復有一塢,溪疇南環,聚落北倚,是為保官兒莊,夾路成衢,為村聚之最盛者,此亦平彝屯官之莊也。

二十三日中夜聞隔戶夜起者,言明星烺烺lǎng如火明亮;雞鳴起飯,仍濃陰也,然四山無霧。昧爽即行,始由西南涉塢,一里,漸轉西行入峽,平涉而上。三里,逾一坳脊,遂西下。兩上兩下,兩度南去之塢,兩逾南行坡脊而西,共五里,有村在西坡上,是曰三車。

由其村後,復逾南行一坡,度南行一塢,一里半,披西峽而入,於是峽中水自西而東。溯之行半里,漸盤崖而上。

崖南峽中,箐木森鬱,微霜乍染,標黃疊紫,錯翠鋪丹,令人恍然置身丹碧中。一里餘,漸盤而北折,下度盤壑,更覺深窈。二里,又循西峽上。一里,又逾一脊,是為南行分脊之最遠者,東西皆其旁錯也。由脊西下,涉塢再西,共二里,有峽甚逼。隨峽西折而南行,半里,復西逾嶺。半里出嶺西,始見嶺北有塢,居廬環踞岡上,是為一碗衝。於是西行嶺脊之上,其嶺頗平,南北皆塢,而脊橫其中。一里,陟脊西。又南轉逾岡西下,共一里,度一峽,想即一碗衝西向洩流之峽也。又西北上坡,其坡頗長,一里陟其巔。於是東望所度諸嶺,如屏層繞,而直東一峰,浮青遠出,恐尚在翠峰之外,豈東山閬木之最高處耶?北望乃其峰之分脊處,至是乃見回支環壑。而南望則東南最豁,此正老脊分支環於板橋諸處者,不知此處何以反伏其脊?其外亦有浮青特出遠甚,當是路南、市邑之間。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