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想要開一扇窗就得先將房頂掀開,這是他從那後世的“語文”書裡學到的。
劉徹從不慣著那些臣子,直接擺手呵斥。
“夠了,朕知道了。朕又不是傻子,難道還分辨不清哪些建議是對的,哪些是錯的。”
“朕知道如今百姓們沒有開啟明智,無法推舉監督官吏。不過嘛,如今光靠察舉制選舉官吏也的確不全面,所以朕打算效仿後世,開科舉!”
之前還抱怨的官吏們頓時一愣,什麼玩意兒?陛下怎麼就轉了這麼個大彎,讓他們如此的搓手不及?!
這科舉制也沒好到哪去,不也是革他們這些世家的命嗎?
他們很想反駁劉徹,然後就看見了劉徹陰沉沉的目光。他們知道,若是他們敢說一聲“不”,陛下肯定能說出以後讓百姓監督他們作威脅。
兩害相比取其輕,最終他們還是很是不情願地說了聲,“陛下聖明!”
明,朱元璋當百姓時受夠了貪官汙吏,登基後特意允許過民眾可以進京告禦狀,甚至民眾可以去將不滿意的官員綁了進京。
當然實際操作起來有諸多的困難,他登基至今也沒有真發生過幾回,但朱元璋本人倒是希望民眾真能替他監督這貪官汙吏。
當然他心中也擔憂那民意對自己皇位的威脅,但大概來被天幕嚇得多了,此時的朱元璋頗有些債多不愁。
反正原本的歷史裡大明也只能存在不到三百年,大明亡了跳過滿清直接進到那後世的社會也算是好事一樁。
於是他沉浸在了自己的想法得到後世認可的喜悅中。
“好啊,這後世的民意監督倒是與朕不謀而合!的確能讓那些官吏們收斂一些,要不然咱也再給百姓新增幾條狀告官員的途徑?”
洪武一朝的臣子們頓時驚慌一片,但礙於朱元璋的威嚴又無人敢直接反駁,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陛下,且不說那後世的領導人是民眾選出來的,你是不是忘了自己也是受監督的一環,怎麼就那麼高興了!
最終還是膽大的徐達出來勸阻道,“陛下,咱大明的百姓跟那後世的百姓還是有很多的不一樣的,他們大多數人都不識字,陛下您想想你當初滿腦子想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什麼是好官嗎?要讓你選官員會選誰?還有您也知道這鄉間百姓有多少潑皮無賴,要是讓他們隨意告發官員,那大明的官府就徹底亂了。”
朱元璋很想說一句“放屁”,他當初怎麼就不知道什麼是好官了,自然是選那些不壓榨百姓的人當官!
他剛想答話,話語卻又卡在喉嚨說不出來。
且不提他碰到過的那些偽善的大戶,好人就能當個好官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官員最重要的是能力,而不是道德。
甚至大多數官員本無所謂忠臣還是奸臣,端看皇帝們怎麼用他們,“裴世矩佞於隋而諍於唐”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英明有手段的帝王能將奸臣變為忠臣!
當然大多數官吏難免貪心,那就看朝廷的調查手段和懲罰夠不夠震懾他們了。
該怎麼挑選一個好官,連他尚且都難以抉擇,更何況是如今大明那些大字不識一個的百姓?!
朱元璋早已經過了跟老夥計賭氣的年紀,更何況這是在朝堂之上商議正事,他也不能意氣用事。
最終他擺了擺手道,“罷了,如今的確還不是時候,就先完善下之前百姓進京鳴冤的流程吧,其他容後再議。”
朱元璋雖是退了一步,但心中卻是依舊不甚爽利。
他看向茫茫天幕,心中湧出一陣預感,這個“容後”並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