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隊順河而下,暫時平安無事,到了三月二十七,便已靠近了臨清。
這一兩天,周世顯有意識的稍微避著紅葉一點兒,經常是坐了小划子,跑到後船來找湯若望聊天兒。
從在興寧宮鎮把湯若望解救出來開始,因為趕路匆忙,周世顯一直沒有找到什麼整塊的時間能跟他好好聊一聊,有時候匆匆數語,也僅限於客氣的問候和寒暄。
而湯若望對駙馬的認知,也只覺得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膽大妄為,有著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和才能,受到帝后的寵愛,也受到李邦華和倪元璐的尊重,而且受到部下官兵異乎尋常的擁戴。
然而這一兩天之間,跟駙馬幾次談話下來,湯若望再看駙馬的時候,彷彿覺得他身上籠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跟大明的任何一位官員都不一樣,駙馬知道的太多了!
比如他自己是來自於德國,他也不介意大明朝的所有官員都把他稱為佛郎機國的人,但是當他試圖跟駙馬說明自己是來自德意志,駙馬居然點頭說出了“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這種話。
而當他在對話中對某些事物因為找不到中文裡對應的詞,而不自覺的冒出一些英語或者法語時,他有一種感覺,就是駙馬似乎在相當程度上直接聽懂了這些詞。
而作為一名傳教士,他總會自覺或是不自覺的向駙馬談起一些基本的教義,因為他看得出來,駙馬這一次立下的功勞太大,一旦到了南京,崇禎皇帝重坐龍庭,那麼這位受到帝后寵愛的年輕人,公主未來的丈夫,必將在朝廷中獲得驚人的聲勢。如果能求得他的保護,對於宗教在南方的傳播大有好處。
然而卻發現,駙馬對這一宗教的瞭解,又遠遠超出了他的想象,甚至有些時候,只是因為不願意跟他深入探討,所以才對一些話題淡然一笑,繞了過去。
即使是他曾經最好的朋友徐光啟,在知識面的廣博上,似乎都無法跟駙馬相比,這是讓人震驚的事實。再考慮到駙馬只有十七歲,那就更讓人難以索解了。
上帝為什麼會讓這樣一個人出現在自己面前呢?已經五十二歲的湯若望有一些茫然,難道就是為了讓自己給他提供火槍和火炮嗎?
駙馬是個戰爭狂,這一事實多少讓湯若望感到有些不安,因為每一次談話都會很快被引入到火繩槍、轉輪槍、燧發槍,或者是艦炮、陣地炮、馬車炮之上,以及各國僱傭兵的價格和組建方式等等。
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他又非常能夠理解駙馬的這一行為,現在大明朝的國土上到處都是末世景象,綱紀崩壞,民不聊生,肆無忌憚的軍人可以任意行獸行而不受懲罰,駙馬若是有重鑄秩序的雄心,則不可避免的需要建設強大的武力。
不過……
“駙馬,我再次重申,大明的工匠是無法生產燧發槍的。”湯若望無奈的說。
“湯公,話別說的太死嘛,”駙馬笑嘻嘻地說,“你昨天不是還說,畢懋康在十年前就已經做出了自生火銃?”
“不錯,畢先生是個了不起的人,他的自生火銃其實就是燧發槍,這個我承認。”湯若望說道,“但是,這仍然不是真正具有實戰意義的燧發槍。”
“怎樣算是真正有實戰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