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二十二,天剛矇矇亮的時候,山海關前的廣闊區域內,軍隊行進的聲音、立陣的聲音、馬蹄踏地的聲音、兵器擦碰的聲音便響成了一片,預示著一場大戰又要來臨。
昨天,在太子朱慈烺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先後勸降失敗後,雙方已經進行了半天的戰鬥,吳三桂緊守城池,闖軍從西側和北側先後四攻,最後一次幾乎便從北翼攻入了輔城,是吳軍大將高得節捨命率兩百鐵甲兵反撲,才把已經登城的闖軍又趕了下去。
如果說昨天的戰鬥還帶有試探性,那麼今天的闖軍便已是全面展開,李自成下了決心,就在今天之內把吳三桂解決掉。
這一次,吳三桂沒有一開始就龜縮防守,而是以他的關寧軍為中央和右翼,以高弟的一萬人為左翼,出城沿石河列陣,向闖軍挑戰。
李自成沒感到意外,畢竟吳三桂手下這支軍隊號稱關寧鐵騎,長於野戰,從一開始他就料倒吳三桂不會一直縮在山海關內束手待斃。
還不是一樣,李自成心想,吳三桂死定了,分別只在於是早一點還是晚一點,是在關內還是在關外。
山海關的主城之外,有四個與主城相連的輔城,南北方向的叫北翼城和南翼城,東西方向的叫西羅城和東羅城,其中南翼靠海,北翼連線長城,東羅城通往寧錦,西羅城則直面闖軍。
李自成的佈置也很乾脆,他派白廣恩的六千人與唐通的八千人在一片石會合,繞到了山海關的背後,猛攻東羅城,同時也截斷吳三桂向遼瀋逃竄的道路,防止他降清。派了馬重禧的五千人和姜鑲的三千人,聯手圍攻北翼城。
西羅城前面的區域是正面戰場,他派劉宗敏的一萬八千中權親軍攻打吳三桂的右翼,派李過的兩萬四千人攻打吳三桂的中軍,派劉芳亮的兩萬一千人攻打吳三桂的左翼。
李自成自己則由張鼐統帥的三千名標營騎兵護衛著,立在一處無名高崗之上,縱覽整個戰局,隨時可以用旗號和傳令官來調動指揮。
為了以防萬一,他還留了袁宗弟、賀錦、張天琳、劉希堯這四隻預備隊,一共四萬五千人,隨時可以投入戰場。
他很快就發現,這個決策是多麼正確,隨著天色放亮,從關城之西向東面遙望,便能看見關城東側的歡喜嶺上,不知何時出現了一隻數萬人的騎兵,數百面各色旗幟插在山坡上,隨著不時吹來的北風招展。
北兵真的來了。
李自成並沒有慌亂,按他的判斷,這一支騎兵最多不超過五萬人,從他們駐馬山坡的樣子來看,應該是剛剛趕到不久,還在喘息之中,並不像是來支援吳三桂的樣子,而更像是在坐山觀虎鬥。
在他的心目中,始終認為吳三桂的遼東軍與滿清一方相互廝殺了數十年,乃是世仇,而大順與滿清從未有過過節,所以即便韃子是來搶天下的,也不可能幫助吳三桂一方。
就是想漁翁得利吧,那就讓你們看看我的手段。
在這樣的局面下,他決定速戰速決,儘快解決掉吳三桂,震懾這支遠道而來的清軍,讓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唯一有些奇怪的是,繞在關外的唐通和白廣恩,怎麼沒有動靜?
不過這不足以動搖李自成的決心,令旗一揮,大戰立刻便打響了。
吳三桂手下大將吳之茂領右翼的一萬二千人,吳三桂親自領中軍和精銳彝族丁一萬五千人,山海關總兵高弟領左翼的九千人,與兩倍於己的闖王老本兵展開了激烈的搏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