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依靠了榮盛坊車坊巨大能量,很快就形成了由甘州販運礦鹽到陳倉,再有陳倉延秦嶺北道到鄠縣,在由榮盛坊的車隊偷偷轉送到響石崖的流水線。
聽元無極說“流水線”這個詞,崔牧雲又是納悶了許久,不過元無極一解釋,很快反應過來,很認同這個詞表達的意思,舉一反三,與謝炯將榮盛坊的一些流程,也做了更改,使得榮盛坊的運轉,比以前流暢了許多。
元無極也將修改過的流水線製鹽方法叫人帶去給青雲子,原來忙的暈頭轉向的青雲子只增加了五個人手,生產量由每月的三千斤很快就提升到了五千斤。
這就保證了關中地方的食鹽從年前漲價到每斤二十兩以後,不升反降至每斤十八兩。
科技是最大的生產力啊。
倒逼著關中除了榮盛坊各家商鋪銷售的食鹽只得下架。
售價才十八兩!
自家費勁周折,從私鹽販子那裡購置的海鹽,光進價就要超過二十兩了。
懷疑人家的質量?買幾兩比比看,就是給宮裡貢獻的細鹽,也不過如此吧?
人家質量和價格都在那放著,自家還買個屁啊?
就是倒找將價格降到十八兩,也不一定比人家賣的好。
看看每天榮盛坊的幾個售鹽的商鋪前擠得滿滿的人群就知道了。
懷疑人家的鹽從那裡進的,想想榮盛坊的能量,連龍肝鳳膽怕都能弄來,算了,還是找找晉王,要求恢復官鹽制,將食鹽販運收歸到朝廷,由朝廷發放鹽引,平衡市價。
這明顯是針對榮盛坊的做法,朝議的時候梁普剛剛提出來,嘉興伯竟附議,還拍手稱讚。
弄得梁普心裡一陣迷糊,盤算著自己是不是又著崔牧雲的什麼道了。
下朝找來戶部倉儲司主管鹽政的官員,才知道現在官鹽早就淪為一紙空談了。
原因,很簡單:沒鹽!
太宗皇帝為了打通海鹽的通道,不惜發動了一場戰爭,現在齊地狼煙四起,官方運送海鹽的通道早就被封閉。
至於榮盛坊的進貨渠道,反正沒有走官道,至於怎麼來的,您還是去問國舅爺吧。
梁普無奈,只得去給晉王彙報。
被晉王劈頭蓋臉罵了一頓,原來崔牧雲上表,請朝廷將牧馬和制鐵也收歸國有。
這可是晉王府最大的兩項生意,開玩笑,區區一個鹽政,在這兩項生意麵前,算個什麼,更何況,軍馬和鐵器,可是關乎軍政。
你少吃口鹽,能餓死咋的?
捱了罵的梁普悻悻然回來,再也不提官鹽制的事情。
倒是崔牧雲親自登門,將榮盛坊每月進的鹽的數目彙報給戶部,請求戶部以官價每斤十六兩收購榮盛坊運來的食鹽,再由戶部統一定價分發給各商戶銷售。
這樣很快消除了各商戶的怨氣,反倒紛紛稱讚榮盛坊為平抑關中鹽價的種種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