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的特殊性質,掀起王教授極大的研究興趣。
絮狀物體在放大鏡下放大後,有些樹根一樣錯綜複雜,曲曲折折的淡紅色紋路。這些紋路讓他顛覆了之前學過的地理知識,沒有想到的是土裡竟然存在人器官般的生命特徵。紋路里隱約有流動液體,就像人的血液在血管裡流動一樣。他提出了假設,流動物質是讓土產生呼吸能力的原因。為了證明他的假設是正確的,王嬌擔任了提取紋路的重任。我們看到她遇到了麻煩問題,所謂巧手難為無米之炊,她找不到一個精密儀器工具來進行提取。我們想了很多辦法,但都扼殺在自己腦海裡,不知所措。李三自告奮勇,說:“我來提取,包在我身上。”
“好不容易,千載難逢的表現機會到了。”我說。
“什麼是千載難逢?”他回答。
“別耽誤了功夫,失去了時機。”她說。
“現在就動手。”李三說。
“或許這次可以解開地理之謎,還可以證實古書裡存在的另一個天地。”王教授說。
李三沒有做過這樣精細的活,他去到自家的雜房裡,尋出了一根鐵絲,又撕開一個一次性塑膠注射器。我看到他拿這兩樣東西出來後,心裡好奇,他到底是想要幹什麼。他拿著非常普通的鐵絲放在砂輪上滋出了鮮亮橙黃的火花星來,他把鐵絲端頭打磨的非常平整光滑,看起來就像拋光後的銀器,發出亮眼的光澤。接著他又拿出了一個小羊角錘,一把鋼刀片,開始錘擊鐵絲端頭,成了毛刷狀。端頭類似毛刷的鐵絲毛刺,他用砂紙打磨光滑平順。這個做好後,他在注射器埠裝上了一個端頭軟化成特細小的透明皮管,經過擠壓出來的氣體像觸碰到一根細軟的空氣針。
工具做好後,李三站在絮狀物質前發著愣,遲遲未開始動手。
“你還在等什麼呢?”我問,他沒有回答。
這個操作不同於開機械,不同於做手工,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對他來說有很大的挑戰性,不過只要王嬌在那裡,再難的東西,他也會硬著頭皮一試。終於他手裡的精細鐵絲刷開始輕微動了下,按著接著注射器的拇指也開始微微動了一下。剛開始他躡手躡腳,不敢大展身手,過了一段時間後,手感熱了起來,開始神情更專注,緊皺眉頭好像周圍空氣都是靜止在那毫秒中。
“不要擔心,大膽幹吧。”我說。
“王志,你今天怎麼那麼多話?”她說。
“我這是給他加油。”
“不要打擾他。”
李三注意力完全放在材料結構上,換做平常,他早已暴跳如雷,非跟我一爭高低不可。我們在一旁看著他手裡的工具靈活使用,鐵絲做的刷子在紋路旁邊輕細撥動著,在培養液中的淡紅色紋路一端從絮狀物體中游離開來。他利用特製的注射器對著遊離開來的淡紅色紋路進行鼓氣,空氣成為了一把空氣刀,切割著連線部分,但紅色紋路實在太脆弱了,稍微產生點拉勁,紋路突然斷了。原本就少的高階材料,變的更少了。
他皺緊的眉頭一直沒有放鬆過,好不容易緩了一口氣後,手裡的工具又開始動起來。這一次,他調整了擠壓力道,空氣刀在他手裡使用更加柔和起來。本以為他要繼續分離紋路的時候,他停下了手裡的動作,什麼也沒有說,站在窗戶邊上轉動了手臂和脖子,長嘆了一口氣後,說:“放心吧,交給我。”接著他又回到了實驗桌前。這一次,他一鼓作氣,經過長達一個小時的努力,一道肉眼難以看見的紅色紋路,從絮狀物體的肉乾裡分離開來。
王教授把絮狀物體肉乾放在了一個裝有濾紙的漏斗裡,對它進行水分瀝乾。在等待的過程中,他把金蛋拿給了王嬌,把縫合裂縫的這個工作交給她。不過在縫合的時候,還需要做一個實驗,驗證王教授的假設。
在等待時間裡,我在一旁翻看相簿,想從《古地誌》裡得到一些啟發,找到金蛋受損修復的方法。為了保護好《古地誌》,到時可以完璧歸趙還回古圖書館,每一頁古書內容資料都留存了電子照片。但王教授認為,古地誌的內容或許和這本書本身有關係,因此在沒有得出具體答案前,我們一直沒有把書還回去。
我從書裡其中一頁看到,一條斷續墨黑弧線,如同樹根狀。插圖旁有八個含糊不清的字,就像是雞爪子在土灰上鑿彈過的痕跡。經過我長時間一來對古書的理解,對這類文字有了一定的特殊思維理解。
水分終於瀝乾了,王教授用食指在白色絮狀物體上面塗抹了一下。發現絮狀物體並沒有特殊性質變化,而淡紅色紋路在培養液中,就像樹根一樣錯綜複雜生長開來。剛開始淡黃色的培養液麵平靜,後來培養液開始出現了湧動,樹根狀的紋路開始吸收培養液,紋路開始生長,變成了肉眼可見淡紅色筋狀物。
王教授認為這是一種活性物質,並大膽推測,是一種高效能特異的黏性劑。我把古書給他看,他推測極有可能這排黑字,就是修復金蛋的方法,因為古書上插圖樣貌,就像錯綜複雜的植物根系。當時我的腦袋裡突然發現,原來每一頁古書裡的插圖,都有一種實物對應。而使用的方法,卻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解答。
“實踐出真知,哪怕失敗了,也好比什麼也不做好。”她說。
她把淡紅色絮狀物質用鑷子夾了出來,從s形狀的裂縫端開始放入高效能黏性劑。金蛋發出吱吱作響,聲音本來微小,後來越來越大,足以在兩步內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