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後的很多年裡,劉澹都把出宮到馮翰林府放風當作人生第一要務。但是他畢竟是皇子,畢竟有自己的任務,所以皇帝皇后給他定下了每月出宮一次的規矩。雖然劉澹覺得一月一次太少了,可他不是不懂事的人,就痛快依了。
當然最辛苦的就是馮翰林,除了每個月要興師動眾地接待這尊大佛之外,每天的經筵日講還要被這位皇子纏著講宮外的事情。到最後,皇帝也帶著其他皇子來聽講,還聽得津津有味。馮翰林自然每天都過的苦不堪言,沒見過家長來蹭兒子課的!甚至有一天,他吃驚地發現自己講經的時候已經頗有說書人氣場,這簡直就是晴天霹靂。可是,皇宮裡那些祖宗們對他的評論卻越來越高,皇帝發小聽爽了也不再捉弄他,他也就低眉耷拉眼的認了。
不過對於劉澹來說,每天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前往翰林府找馮思和。準確地說,他們不在翰林府,而是在馮思和的“世外桃源”那座曾經的凶宅度日。而且,劉澹聽了馮思和的話,把隨從減到了最少,只留下了暗衛在院外守護。其實他自己也覺得身邊有一群人跟著,心裡很不痛快。
跟馮思和一起,可比跟她爹馮翰林一起有趣多了。她給劉澹講安陽老家的故事,還給他講從安陽老家到京城一路的故事。見劉澹聽的有趣,倆人又熟悉了,馮思和還會把託小廝打探來的京城乃至各地方奇聞趣事說給劉澹聽,還跟他一起讀馮老相國從泉州寄過來的信。劉澹聽了嘖嘖稱奇,暗道為什麼六十多歲的馮老相國寫信妙趣橫生,就是勸勉的話也不讓人煩,四十多歲的馮翰林卻如一個老學究,十分無趣。他想:若是馮老相國或者是馮思和給他當老師,他肯定比現在用功多了。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他也只是想想罷了。
皇帝和皇后吃驚地發現,他們的兒子自從去馮翰林府以後,精神煥發,面色紅潤,感覺身體也結實多了。這對爹和媽非常確定,兒子去馮翰林府絕對不只是玩一玩那麼簡單。
皇帝偶像包袱比較重,就託皇后去打探打探。劉澹本來就是一個性格直爽的人,再加上跟他娘關係特別好——溫柔體貼的娘可比一天到晚沉著臉的爹可親多了,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皇后。
原來那天聽馮思和說完她從安陽到京城的經歷,已經十歲的劉澹心裡動了念頭:他也想到各地走走,親眼看看大好河山和風土人情。可是沒有想到這麼一提,就遭到了馮思和的反對。
“你走到哪裡,都有一大群人跟著。你看到的都是地方官員想讓你看到的。到時候什麼也感悟不到,淨擾民了。”
劉澹聽了這話,頓時心情低落下來,他垂頭喪氣地說,“我想一個人走走,可是父皇和母后不會同意的。”
“別看你比我還大兩歲,可是你現在年齡太小了,誰也不放心讓你出去。而且你一天到晚關在屋裡讀書,手不能扛肩不能提,也受不了長途的跋涉。”看著劉澹鬱悶地坐在那裡,馮思和笑了,“這事也不是絕對不行,我看書的時候,都說皇家的兒子文治武功都要好。你為什麼不開始也習武?就是當不了高手,能防身也好。再說了,你到時候出門也不一定就是一個人,帶個大內高手當侍衛還是沒問題的。只不過你也要學點拳腳,別到時候遇到急事沒主意。”
劉澹聽了連連叫好,不過,他注意到了一個細節,“你讀了什麼書說皇帝的兒子文治武功都要好?”
馮思和就在他的手心裡寫下了一個書名。
“我最近就麻煩暗衛教我武功,你別說母后,自從練了兩下,我睡覺也沉了,吃飯也香了,身體倍棒,吃嘛嘛香。”
皇后娘娘笑著給他夾了一塊糕點,“那,馮九姑娘給你推薦的什麼書啊?”
“《資治通鑑》,娘,這本書特別有趣!”
皇后娘娘回到宮裡,給菩薩連著燒了一個月的香,直燒到煙霧繚繞,有如神仙仙境。還是皇帝皺著鼻子抗議,皇后才作罷,改成了初一、十五燒香。
兒子上進了,做孃的高興得什麼似的,做爹的那張撲克臉背後也是一顆激動的心。兩口子抱著被子對頭笑了半天,然後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夜晚,以至於一直都很勤勉的皇帝、皇后第二天雙雙告假。
劉澹在精進文治武功中度過了未來的兩年,直到皇帝和皇后下決心為他挑選正妃。而買下凶宅種樹的馮思和,卻收穫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得來的一筆不小的財富。
原來馮思和種的樹是榆樹。其實本來只是因為她喜歡榆樹。之後買下了凶宅,又讓人平了院子,解決了“鬼哭”問題。五月初,京城隨處可見遍地的飛榆莢,馮思和突發奇想命小廝收集起來榆莢,足足有九鬥那麼多。
那時候馮思和尚且年幼,想法有了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去做。她告訴郭嬤嬤自己想種榆樹之後,郭嬤嬤立刻安排人尋了兩個懂得樹木種植的家丁,他們在院子裡開墾了四十八條深溝,寬五寸,深五寸,每條溝長二十多步,天天澆水灌溉。後來把榆莢埋到溝裡,七月京城裡夏雨充沛,榆莢都抽出了芽。馮思和樂得不行,索性讓人把主屋用心佈置了,自己帶著所有的家當搬到了這座宅院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