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發現的三人也沒有尷尬的情緒,李世民順勢介紹道:“此二人乃是我的友人。”說著,一一介紹。
什麼家臣,什麼謀士,他的臣子皆是他李世民的摯友!
張良聽到摯友二字眼神小小的閃了閃。
摯友?秦二世的摯友委實過多了些。
然後他就聽到李世民對杜如晦、房玄齡笑著介紹道:“這位大才姓張字子房,乃是一個頗有見底的賢能之士,是我的摯友!”
張良:“……”
這人的摯友確實多,如他這種只見一面的人都是摯友。
張良還沒習慣李世民的騷操作,但杜如晦和房玄齡等人早就習慣李世民的熱情和天下有才之人皆我摯友的作風了。
他們淡然又不失熱情的同張良寒暄。
杜如晦:“子房兄之大名早有耳聞,今日一見就知子房兄非凡人。”
房玄齡話不多,只淡淡打招呼。
張良也不是什麼高冷人,和兩人打了招呼算是認識了。
李世民這幾日雖然忙,但也被張良上次引出來的那個關於治理百越的計謀搞得心癢癢,現在見到正主了,待人坐下自然就問了出口。
李世民:“良上次答治理百越和匈奴之計半路就走了,這問題一直縈繞在心,真是想得我茶不思飯不想,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李世民此番作態自然在張良的預想當中,沒有這種茶不思飯不想,他們會如此順遂的二次見面?
欲要讓人重視,就是要讓主公整日整夜想著。
主公……
嗯……
張良默默把主公兩個字嚥下去。
他面上淡定非常,面對李世民的問題,只答道:“百越者,蠻人也,已經被始皇制服,不足為懼。”
杜如晦問道:“但趙佗持五十萬人駐守百越,對上不聽。”
張良看向杜如晦,道:“說是五十萬人,但大多數隸奴隸,也不足為懼。”
他道:“即使蠻人不聽,趙佗也不足為懼,拉攏分化傳播牽制,百越定可降服。”
看李世民他們專注的樣子,張良遲疑片刻,就詳細展開講,真的是講到口幹舌燥,杯子裡的水續了一杯又一杯。
最後,他才道:“真正需要注意的是百越的環境。”
“始皇派遣軍隊南下攻打百越,對軍隊造成最大損害的就是百越潮濕的環境和蚊蟲,將士病倒者不知凡幾。”「1」
這種東西不能深想,因為確實是這樣子的。
李世民他們面上冷凝,不敢去想史書中記載的那段日子的狼狽。地是沒打下來的,人和物資是一次次往裡面屯的,最後打下來也無甚用處,趙佗還反了。
百越的環境降服和治理就不是張良這種農學和環境學門外漢能夠班門弄斧的,這得專門的農家和醫家、墨家來做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