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這樣的。叔孫通想。這個秦朝可以再看一看。
“齊地距鹹陽遠的很。”叔孫通道,“郡守選拔的人才近幾日就要出發了,我們可以跟隨著郡守的專車一起去。”
詔令上確實是這麼寫的。
不是每個百家人都可以不透過郡守的察舉而透過百家召集令去鹹陽的,要不然就亂套了
秦二世的召集令是給專門的人的。整個舊齊之地也只有兩人有。
一個是孔子後代孔鮒,一個是齊墨
孔子還有些理智,收到儒家學說的齊墨墨子並沒有如孔鮒那樣想去鹹陽,他在猶豫:“秦墨就在鹹陽,還有我們齊墨什麼事情?”去了會不會給秦墨作陪襯?
但是隨即,他卻不想管了,去吧去吧,這種機會還是不能給秦墨獨佔了,秦墨只會手工活計,他們齊墨才會傳播墨家知識!
此時不動身,更待何時!
齊墨大佬:“走起!”向鹹陽出發!
正在鹹陽和臣子們商議官員監察法和審查考核法如何完善的李世民雖然忙碌,但也猜到了有人會動身。
交換對家書籍的計劃已經開展,被分發到那些倔強的賢能手中,看著手中的對家書籍相信很多人才都已經跟隨察舉的車來鹹陽了吧?
李世民好似看到了他的科舉制離他又近了一步,天下百姓的啟蒙加快了步伐,天下人才盡如鹹陽這件事情又多了一份可能性。
但他沒空細管,因為現在他有點忙碌,每天的日常就是處理政務,然後哪個人手頭上有問題就著重處理哪方面的問題。
臣子數百個,心腹大臣好幾個,但皇帝就一個,每件事情都得摻和解決下,李世民每天都忙得陀螺轉。
田家人解決了,如晦的當初拿出曬鹽法就是為了讓百姓們都吃得上平價鹽,所以沿海周邊的郡縣就開始被考察,看看哪邊適合開展曬鹽大業。
還兼顧著要弄精鹽,百姓們的錢得少賺,但富豪們的錢得賺,多多益善薅毛,最後再用到百姓身上。
杜如晦和張倉已經在來的路上了,李世民甚至知道很多賢才也在路上了,但人手不足還是嚴重。
看著面前臣子們和諧討論的場景,李世民再次想了一遍自己的親親臣子們,比如無忌,比如士廉,比如世南,再比如政會。
想到政會,李世民的想法停了一瞬,這是一個歷任刑部尚書、光祿卿等職,善始令終的人,老實,肯幹,就是不知道這次什麼時候會見到他。「1」
如果他們都在的話一定會更加和諧吧?
咔!
想法停止,李世民突然想到臣子們都在也不一定會更加和諧,因為淩煙閣的臣子也不全是合心意的,比如……
李世民想到了某位姓蕭名瑀的臣子,如果對方此刻在朝堂上,臣子們的討論定然不會如此和諧,因為對方會在朝堂上和人吵架。
是的,蕭瑀就是一個如此倔強的人,常常在朝堂上吵架,吵得亂成一團。
李世民對他真是又愛有惱,不過終究還是愛的,不愛他怎麼可能會讓對方在六遭罷免官職的情況下六次起複為相呢?
屢罷屢起,都是李世民對他深沉的愛啊。李世民感嘆:“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蕭愛卿來了雖然會和朕吵架,但他做事不徇私情,不越法度,如果這次賢能入鹹陽能找到他也不錯。”
這是一個在他落魄備受冷待時會在當時還是皇帝的李淵面前為他說話的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