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與房玄齡競爭丞相之位 丞相之位,我的……
老父親、蒙毅、魏徵等人齊齊被李世民抓來一起處理秦朝的政務。
是高強度補習也是查缺補漏。
熬了好幾個大夜, 彙集了大秦全部資訊,李世民終於全面瞭解當前大秦的政務。
對於秦,一個成語:風雨飄搖。
再一個成語:殘破不堪
對於百姓, 一個字:苦。
概括所有,詮釋現狀。
大秦在李世民看來是比初唐還艱苦的一個年代。
他的大唐, 有便捷的紙張,有統一的政務模板, 有規範的政令流程,田畝多, 米價低, 百姓人人有飯吃。
但這個秦朝, 什麼都沒有。
沒有運籌帷幄的內臣為他出謀劃策, 沒有數量繁多的人才助他實施政令。
百姓只看到君主愛大興土木,四處徵戰,看到士族還保留著舊貴族的習性。
生活在這麼個風雨飄搖的時代,難怪第一個掀起起義大旗的不是六國餘孽而是百姓。
李世民覺得是時候讓大秦官員們知曉什麼叫做百姓乃國家根基了。
單絲不成線, 孤木不成林。預存百姓,必先“治吏”, 治鹹陽近臣,治鹹陽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
吏治清明, 良吏輩出,才能保證鹹陽的政令傳遞給百姓, 終成治世。
於是, 三公九卿等人,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拉進鹹陽宮與李世民談論政務。
聚集百家的在博士學官裡的博士們也被抓來。
但還是不夠,李世民現在就像一個死而複生到荒漠中的廚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他甚至把在鹹陽宮中那些惶恐不安的皇弟們也抓來用。虎父無犬子,李世民相信這些人只是害怕不敢動腦而已,總能有所長進的。
但這些人稚嫩的很,不得用!
日頭正盛,臨近中午,人一個個走了,他們走了李世民才終於緊繃的卸下心神。
他看著竹簡上寫著的地方官姓名履歷功績,悲傷地發現不僅僅中央的官不得用,地方官吏也有一半不符合他對良吏的要求。
人才,在秦末李世民能想到的就是方才自己見到的博士館中的諸子百家,還有漢初的人才,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
李世民一一在心中細數著手邊可用之人。
發現人才不少,忠心的一個沒有,基本上要從頭培養。
他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最想要的就是一抓過來就可以直接用的人才。
這是一個悲傷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