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院的存在,就彷彿在新西伯利亞師西北角建立了一座衛星城。本來,這座大城市也是吸收了大量的西部移民,城市不得不瞬間擴大。
蘇俄持續二十年的經營,城市的老城區已經全面了鋼筋混凝土建築,城市邊緣還有大量的傳統木刻楞存在。人人都堅信,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城市裡依舊要存在著大量的木質建築。
對於普通市民來說,住獨立的木刻楞可是比擠在混凝土構築的“鴿子籠”裡舒服。
“鴿子籠”是狹窄了,它只有一個好,房屋實現了集體供暖。但這並不意味著住木刻楞就是寒冷,恰恰相反,每一棟木屋都有自己的壁爐系統,想要屋裡暖和,外出撿柴火即可。
科學院院區不同於城區,大量的木刻楞是統一建築的,它們呈矩陣排列。
坐在車上,楊明志已經感受不到車子的震動,只因院區不但鋪設了水泥路,主幹道更是鋪了柏油。
大路兩側都是成片的木刻楞,它們的外形完全一致,排列無比整齊。定睛一看,只見每一棟木屋的木牆上,都有油漆標註的編號。
顯然,房屋的居住者非常需要數字編號認清家門。
整齊的房屋不足為奇,蘇聯就是喜歡這種整齊劃一的感覺。最令楊明志驚喜的,莫過於那些暖氣管道。
他可以斷定那些裹著帆布的金屬管就是暖氣管道,瞧瞧連線處滋滋噴出的蒸汽,它們證明了一切。
“嘿嘿?!難道整個院區真的實現了集體供暖。我還以為他們誇大其詞了呢?”
“局長同志!您完全放心吧,實不相瞞,屬於咱們設計局的工作區,室內溫度可是恆定在十五攝氏度呢!”
“呵!這麼暖和?!看來李森科同志真是用了心的。”
“當然。”波波夫輕輕搖了搖頭,“其實院長同志的享受的是更高的待遇,他的辦公室合適恆定二十度呢!”
“是嘛?難道溫度是根據職務高低而定的?真是奇怪。”
楊明志在莫斯科的時候,沒有去過科學院的老院區,現在到了新院區,他仔細審視一番周遭,漸漸的,一種熟悉感油然而生。
真是太像了,太像未來的中國了。很多中國的老機關單位,乃至國營企業的家屬院、工作廠房,都是這種氛圍。
不!這一方面,是中國學習了蘇聯。
“等到人民的中國登上歷史舞臺,大批的科學工作者,也會在這樣的木屋,或是中國特色的磚瓦房裡,開始新中國的國防建設。一定會是這樣。現在,我卻是在蘇聯。”
楊明志看到了道路兩邊整齊排列的路燈,看到了耐寒的行道松,又看到了整齊劃一的龍柏。
他拉開一半車床,迎面吹來的風也有別樣的氣味。
整個城市陷入工廠的轟鳴,坐落城市西北角的科學院院區,卻是頗為安靜。
院區彷彿是衛星城,轎車拐了多少個彎楊明志已經記不得了。一路之上他見到了許多身著大簷帽的人,那些人都很年輕,或許都是些年輕的科學工作者?也許只是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