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志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勾勒出槍械的草圖、單兵火箭炮的草圖。
對他而言,若論什麼步槍最好用,要麼是八一槓,要麼是零三。九五式當然也可以,但它結構比較複雜不說,製造的材料也是本時空難以量產的。
他們是老毛子,老毛子該用什麼槍?那還用說麼?當然是AK槍族咯?
“啊,卡拉什尼科夫同志,您現在應該意氣風發的操作坦克吧!或許您已經有了一些槍械的構思,很遺憾,我已經有了現成的成果。”
楊明志一直覺得,蘇軍單兵作戰能力必須得到提升,首先就從提升火力開始。他也很明白,老毛子有很多高人,再說中間威力彈也不是新鮮玩意。
如果說小口徑彈很容易演化成中間威力彈,那麼日軍的六毫米步槍彈已經全面使用了。
那個位面上,德國強行上馬MP44專案,忽悠著小鬍子開始量產出STG44。蘇軍攻入波蘭境內後,就遭遇大規模裝備STG44的德國步兵師,恍若遠處的敵人陣地,到處都是機槍堡壘似的,蘇軍步兵吃了大虧,最終還是靠火箭炮的密集轟炸才撬開缺口。
正是突擊步槍在二戰中的驚豔表現,逼迫戰後的許多國家,認定全威力彈的時代已經落幕,未來的單兵武器需要基於中間威力單研發出的槍族,來武裝本國大兵。
“好吧,本來AK47的原型槍在1946年就完成了,以蘇聯現在的技術,完全可以量產。我既然到了蘇聯,何必要苦等卡拉什尼科夫呢?再說,也許本時空的他會因為許多原因,沒有從事槍械發明。甚至,他成為犧牲的坦克兵之一呢?我沒有理由等他,也不可能去等。如果我可以控制一些兵工廠,我畫了圖紙就強行讓他們去生產,我要給斯大林寫信,讓他批准我的一切生產計劃!”
楊明志定了定神,他對AK47的結構非常瞭解,對它的優點缺點更是門兒清。
AK47的改進型就是AKM,華約國家乃至中國,大量仿製的就是AKM,在這方面未來的中國可是集大成者。以至於中國的仿品數量過於龐大,質量還不錯,國外的買主並不稱呼它五六沖,直接冠名為AK47。
他在筆記本上勾勒出AKM步槍的模樣,簡要勾勒出它的結構佈局,一些重要部件的引數。簡圖旁邊更是用漢語寫著,諸如“槍械用衝壓技術”,“彈匣使用衝壓”、“槍托要可摺疊”之類的話,
他甚至畫出了一套彈股系統,雖然當前蘇軍的衝鋒槍都能安彈股,然其構造和楊明志的這個差別很大。
因為,楊明志所採用的可是那個位面,中國軍械工程師巧奪天工的發明。所謂開啟彈股蓋子,將子彈擺放進去,合上蓋子扭動幾圈旋鈕,內建在中心的發條即為齒輪盤提供動力。當槍械開火時,彈股內的齒輪盤也在旋轉,這實際是一種輪式供彈機構。
比起蘇軍常用的波波沙的發條彈力彈股結構,該結構更為簡單靈巧,故障率極低,維護非常簡單。對製造廠家而言,其生產工藝更為簡便,產量自然就更大。
楊明志知道自己帶兵時,那些裝備波波德衝鋒槍的戰士,從沒有人把彈股塞滿,往往塞到六十發就停了。為何?塞到71發,發條老化的厲害,也非常容易卡彈。他對此已經詬病良久,奈何作戰時期,蘇聯的軍工部門顯然沒有時間對這個彈股進行一些改進,或是根本就沒有這樣想過。
“唉,還是八一式槍族的彈股系統最高明,用的時候再給發條上勁,永遠不會老化!”
閒來無事,他簡直勾勒出了一套槍族系統。
突覺得腹部一陣不爽,楊明志沒有合上筆記本直接往皮椅一方,自個直奔廁所而去。
……
蹲了一次大號,待其走出們,只見的那兩位內務部的同志,居然聚精會神的看著自己的筆記本。
“糟了,我的手稿還沒到給他們看的時候。”楊明志有些慌神,連忙走去。“嘿,你們在看什麼?”
“是您的繪畫。”費留多夫隨口一說。
楊明志二話不說,走上前拿起筆記本直接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