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才區區下午一點,格里塞斯庫就下令撤退。他固然有自己撤退的理由,但撤退能非常有秩序也好,他的部下們表現的就像是潰退。
炮兵團是官兵要有限保障他們的大炮,在敵人的火箭炮轟擊後,兩門野戰炮成了散碎零件,另外還有三門,因輪子受損,一時間是無法修復帶走了。
炮兵只能帶走剩下的十五門,他們奮力的將叉開的後坐力緩衝支架併攏,再由人推著撤離。這個工作需要大量士兵參與,而更多計程車兵在負責搬運彈藥。
格里塞斯庫立刻不管那些把子彈和步槍扔掉計程車兵,這些大炮和炮彈必須要管。這次和疑似蘇軍的284師交手落敗,他可以拋棄不少輜重讓大軍輕裝撤離,但野戰炮能拉走必須拉走!這夥兒敵人永遠是難啃的硬骨頭,他願意接受作戰不力的罪,若是落得一個拋棄重灌備滋敵的惡名,他承受不起。
炮團和輜重部隊的撤離拖拖拉拉,廣大士兵也無法再排成整齊的佇列。大量步兵直接不管他們的馬車,很多人扔掉了無用的負重,比如說大量備用彈藥。士兵只想輕裝東撤,裝備扔了還能補充,生命沒了就全完了!他們深知繼續向東走一段距離就能遇到烏克蘭村莊,只要到了那裡就徹底安全。
但在半米高荒草的曠野裡狂奔,這需要何等的體力?至少大量輜重馬車遭到很大的助力,御夫瘋狂的抽打馬匹,也只獲得有限的加速。
不得不說,格里塞斯庫的撤退命令很大程度來與麾下德米特里斯庫團的傳令兵的誇張描述,以及其團長的悲觀敘述。然傳令兵僅從戰場撤離,跑到已經轉移的師部就花費一個小時時間。
在戰場上,一個小時都過於漫長,有時候,命運的戲劇性變化,僅有那五分鐘!
在羅軍遭遇蘇軍火箭炮打擊後,在戰場北側九公里,埋伏的兩千七百名蘇軍,開始了勇猛南下。阿納託利帶著麾下全體戰士,在森林和曠野交界處一路狂奔。與之作伴的騎兵營沒有貿然前進,因為小沃曼斯基不想突入敵陣成為眾矢之的。
楊明志在命令裡聲稱羅軍後方守備空虛,阿納託利對此情況完全相信,沒有半點懷疑。
這些蘇軍戰士,尤其是女兵戰士們,第三團一千八百名女兵,有一半人的第一次真正上了戰場。這第一戰就非同小可,她們收到團長的命令,即給自己的步槍安裝好槍刺,向著南方衝鋒!
“這是我軍抓住的千載難逢的機會,擊潰敵人的後勤部隊和炮兵,我們和主力裡應外合,將敵人徹底殲滅!”
阿納託利的簡單動員輕而易舉的將士氣推到最高,這些女兵們也雄赳赳氣昂昂的開始了她們的衛國戰爭的首次突擊作戰。
小沃曼斯基和他麾下三百餘騎兵,根據四月份的大會研究,薩林奇金還是批准了騎兵裝備騎槍。
這所謂騎槍,就是一根木棍插上矛頭,總長度實際就只有兩米。真正的蘇聯騎兵,騎手通常有一支泛著寒光的哥薩克彎刀,然沃曼斯基無力讓戰士們裝備這個,騎槍就成了他們唯一的進攻性冷兵器。
就像是蘇俄內戰時紅軍騎兵,小沃曼斯基和他的戰士也是把騎槍背在身後,後背同樣也揹著栓動步槍,甚至是衝鋒槍。他們都戴著布瓊尼式軍帽,紅布剪成的碩大五角星縫在帽子上。
他們完全不像是四十年代的軍隊,在他們身上,時間彷彿回到了1920年!
這支浩浩蕩蕩的部隊一開始還保持著整齊的隊形前進,騎兵在其開道。他們以每小時超過六公里的高速前進,當看到遠方騰空而起的黑煙,所有人知曉前方就是戰場了!
這個階段進行一個短暫的軍事會議,把接下來的戰鬥佈局一下,這是最好的。
然小沃曼斯基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這是他第一次參加戰鬥,什麼對戰死的恐懼根本不存在,他有的可以說是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實際更多的還是屈從於天生對戰鬥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