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哈爾科夫前線的詳細作戰程序,西南方面軍指揮部完全沒有向遠在四百公里外的第63集團軍傳送,因此,耶夫洛夫只知曉,蘇軍已經準備了一個月的大規模戰役,終於在5月19日展開。
對於這場全新的戰役,他和那些參戰的各集團軍指揮員的心態是完全一樣的,即對勝利有著絕對的信心!
同樣,他也心繫自己所參與指揮的作戰!
時間進入5月20日,部隊已經勝利完成了拯救第17遊擊旅的任務。大量人員在米西渡口登上木筏,短時間內兩千餘人透過了曾是天塹的第聶伯河。
靠近河邊的區域畢竟只是暫時的棲身之所,這些人在米西渡口右岸的軍事營地過了夜,在天矇矇亮時,開始了最後的撤退之路,這浩蕩的人群終於在快到中午的時候陸續抵達鐵匠村。
安置人群的任務完全由薩林奇金和柳得巴廖夫主持,耶夫洛夫只把心思全力放在支援幾十公里外的作戰部隊!
別列科夫現在怎麼樣了?他們和羅馬尼亞人的交戰如何了?
種種猜測,終究由遠方的一串悶響,化作了戰鬥的事實。
此時的耶夫洛夫坐立難安,然電報室內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因戰局急切,楊明志是直接以明語和各部聯絡。也因蘇軍之間使用同一個波段,這些俄語的喊話也是能被聽到。進攻部隊把天線收了回去,缺少了這種“訊號放大器”,語音訊號傳到鐵匠村失真嚴重。
然優秀的電報員還是從這絲絲拉拉的訊號中分離出有用價值,因為他們太清楚了,他們的司令說的俄語有著特別的口音問題!
電報員們監聽到的這些有限語音,描繪出了一份前線戰局,並交到耶夫洛夫手裡。
“這麼說來,我軍是大獲全勝?”
“對!我們分辨出,司令員同志下達了合圍的命令,戰局打成這樣,敵人等同於戰敗。”阿列克謝耶夫信誓旦旦的回應。
難道要懷疑什麼?耶夫洛夫毫不懷疑,“接下來,就是我們和前線進行聯絡了。你們立刻對其展開通訊。”
然而字通訊問題上,鐵匠村方面也碰了壁。阿列克謝耶夫估摸著,進攻部隊以明語聯絡過於耗電,亦會使機器快速升溫,這會兒定是在讓機器冷卻,併為電池充電。
進攻部隊也可能是陷入了靜默,他管不了那麼多,還是執行命令傳送電碼,直到楊明志主動聯絡。
……
天線再次掛在高高的紅松枝頭,三十公里的距離依舊能保證語音訊號的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