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固施科夫笑嘻嘻的拿出了他的實驗方案,將準備好的地圖攤在他的辦公桌上。
楊明志探過身子,只見這就是張簡易的地區地圖。
“我們在鐵匠村的外圍的這個點,將發射架搭建好,瞄準霍姆尼奇的位置,以不同的角度依次將四枚彈發射出去。如此我們就能得到四次爆炸,再透過這些炸點到發射位的距離,就能計算彈道。”
“而且!我們還能透過線性規劃,計算出該以怎樣的射角,取得最佳的彈道。”楊明志替他把話說完。
“對,這實驗很簡單,明日不會引起什麼波瀾。”
楊明志點點頭,繼續問道:“所以,你怎麼就選擇以霍姆尼奇作為參考呢?”
“因為容易計算!司令同志,我們和霍姆尼奇兵站的道路已經修通了。”
“道路真的暢通?!”
自從楊明志不用再為諾夫戈梅利的政事負責後,大量雜七雜八的事都交給了柳得巴廖夫。軍人只負責軍事,就好比這桌案上的黑陶水杯,楊明志不曉得。
他更不怎麼曉得,如今鐵匠村到霍姆尼奇兵站的一條土路已經通車。這是一條相當彎曲的土路,考慮到敵人或許會沿著這路輕而易舉的進犯,就刻意修的曲折。凹凸之地被大量的木塊填上,隨著氣候溫潤,不少路段還是被溢位的水淹沒,工人只好填充更多的圓木覆蓋。
修路的初衷無他,如今霍姆尼奇廢墟換髮新生,其土地表層埋著大量金屬塊,它們是武器的原材料,將材料運回鐵匠村回爐,一條穩定的交通線非常重要。
因此,諾夫戈梅利市委也做了簡單的測繪,算出了鐵匠村到霍姆尼奇的真正直線距離——41.9公里。
搜尋土壤中的鐵塊沒有很好的辦法,發動的村民只能用鐵絲編制的篩網過濾土壤。還有一部分村民,帶著鐵錘堅持不懈的敲砸廢墟的地基,試圖將建築深層的鋼筋敲出來。
蘇聯在建設霍姆尼奇這座小城市(按照中國的標準也就算是小鎮),摒棄了人民喜聞樂見的木質建築,大量的鋼筋混凝土的使用,這象徵了現代化,也被戈梅利當局看做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象徵。
在這件事上,諾夫戈梅利市長柳得巴廖夫有絕對的發言權,當年改造這座城市的命令就是他下達,在挖掘廢墟時他也提出了點建議。
此刻,有一千多村民因為挖掘的需要,在霍姆尼奇外的森林搭建定居點。他們和留守的軍隊修築兵站,還建造了一棟不小的倉庫。
村民們也想趁著現在氣候正合適,在廢墟的開闊地種上土豆。可惜土地被炸爛,被炮火硝煙汙染過的土地讓人很不放心。
他們還是在森林邊緣開墾了些土地,播種塊根,很多人也選擇就定居於此——畢竟鐵匠村當前的人口,已經和戰前的霍姆尼奇相當了!
當金屬塊蒐集到一定重量後,就裝載馬車,由專人運會鐵匠村。
這種運輸通常要執行兩天,因為就算修通了相對穩定的道路,通向鐵匠村的路線可不是什麼41.9公里。
市委安排了人手,對三個集體農莊,和溫泉區、霍姆尼奇兵站的道路進行了精確測繪。各個測量隊,透過掌握的一條一百米長的麻繩,沒測量百米就在路邊立上一節低矮的木樁,當測量了十個百米,就立上一節高達的,並在其頂部釘上牌子,這就是里程碑。
這個工作進行的較為落後,當楊明志遠征歸來,工作接近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