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十五米寬、深不見底的裂隙橫亙在趙盤面前,連周圍近乎垂直的高崖也“劈開”了。
趙盤站在裂隙面前猶豫不決,他們再生人都是天生的攀巖高手,雙手沒有痛感不知道疲勞,機械結構的手指摳到巖縫裡鎖死,吊上半年都沒事。
只是人可以從側面巖壁上攀爬過去,補給車開不過去啊。
白聰明提出建議:“要我看,咱們現在應該原路退回高原,重新找路下峽谷。”
他的話有道理,從峽谷邊緣前進,地形比較平坦,行進速度很快,儘管要繞過更多裂隙斷崖而多走路,但總好過卡在這裡束手無策啊。
趙盤想了想否決了這個建議,因為現在沙塵天氣下能見度比較低,站在崖壁上往下看根本看不到峽谷內部的情況,萬一肖恩就在前面不遠呢?
“沒有路我們就造一條路出來,這點困難難不住我們!”
他立刻安排人手就地取材,準備利用繩索和滿地的石材建一座橋出來。
有兩人自告奮勇,想要垂降去黢黑幽深的地裂縫深處看看,檢查一下那下面的地質結構,順便看看有沒有水冰可以利用。
水手峽谷裡有洪水侵蝕的痕跡,在不知多少萬年前,這裡應該是有水的。如果有水冰,切割冰塊可以快速搭建一座冰橋出來。
不過趙盤沒同意,因為這違反了第一條紀律。
這地裂縫深不可測,萬一出了事,光救援也是個麻煩事,他可不想剛出發就鬧出人命來。
再說了,就算下面有水冰,派人下去取冰,再運上來,效率不見得比切割石材快多少。
他們造橋的辦法很簡單,從崖壁上切割出一塊塊30厘米厚、1.5米寬、五米長的石板,再把這些石板切割成一樣標準的長方形,中間打上三個方孔。
造橋一共需要16塊石料,在宋金剛豐富的切割經驗指導下,很快就從巖壁上剝離了出來。
這些細長的石料側立擺放,每組四塊交錯拼接,石樑插入方孔,很快就組成了20米長、1.5米高,有鏤空格柵一樣的橋面。
趙盤提前派人去裂縫對面,在兩邊對稱挖了1.5米深的凹槽。橋面推過去穩穩卡在裂縫的兩端。
造這座橋只花費了1個小時的時間,而這個時間還不夠他們重新回到高原地帶呢!
在大家啊的歡呼聲中,趙盤率先走上橋面,還在那些30厘米寬的孔隙之上跳了幾下,測試堅固性。
有他帶頭,10位隊長也跟著一起走上去,等他們過了橋,第一輛後勤補給車才小心透過。
整個過程都很平穩,各石板受力均勻。
別小看造橋這個事情,趙盤成功樹立了權威,大家切割石材、鑿方孔、抬石料、推石橋,齊心協力鍛鍊了隊伍,是一次很好的磨合機會,也為接下來逢山開路遇溝架橋奠定了基礎。
越過第一道“門檻”之後,趙盤帶隊狂奔了6個小時,一直到天黑才紮營休息。
算算這一天下來,總共前進了110公里,比原定計劃少走了一半路程。
趙盤也無奈,只能希望明天道路好走一點,大家爭取把時間一點點搶回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