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來時的路已經消失不見,彷彿被人用手抹去。
無聲笑笑,他放出神識,這裡竟然有個天然迷陣。
好在迷陣並不難破,只花了幾分鐘,便重新走回上山的路,到了山頂寺廟門口。
紫金寺建於二百五十三年前,有大雄寶殿、韋陀殿、彌勒殿、妙法蓮華經塔,羅漢殿、禪堂、方丈室、客堂等多處建築。
根據石碑上刻的寺志,這樣的佈局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數次修建而成。
地藏殿是最新的建築,裡面供奉著一尊地藏菩薩銅像,重逾四百多斤。此外,還有一口兩千多斤的銅鐘——在這個時代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晨鐘暮鼓,似乎是寺廟的標誌性組合,而紫金寺也不例外。
說到敲鐘,這裡也是有門道的。
首先,鐘不能亂敲。
鐘聲,不但用來召集僧眾,還能直通地獄。
晚暮敲鐘叫幽冥鍾,鐘聲可以直達幽冥,會驚動幽魂,所以不能亂敲!
鍾,莊重平穩,端正安詳,自古就是寺院重要的法器之一。
撞鐘傳統源於南朝著名的梁武帝,那個數次出家,數次被朝廷花錢贖回,最終被餓死,篤信佛教的皇帝!
他曾向高僧寶誌和尚請教如何才能擺脫地獄之苦,寶誌和尚答:“人的苦痛不能消失,但如果能聽到鐘聲,卻能暫停。”
於是,梁武帝就下詔寺院每日要撞鐘!
寺院的鐘依照用途可以分為梵鍾、喚鍾兩種。
梵鍾專門召集眾人,或為朝夕報時之用;喚鍾則為法會、節慶通告佛事開始之用。
其實,鍾也是寺院裡的號令,日常的起床、吃飯、睡覺,或召集僧人上殿、誦經禮佛等等,都是以鐘聲為訊號。
一般來講,佛寺大殿前左右兩邊通常都建有鐘鼓樓,分別放置鍾、鼓。
寺院僧人每日朝課與熄燈之前都會敲擊鐘鼓,用來作為警惕與自勵,稱為“晨鐘暮鼓”。
敲鐘也有講究,晨曉敲鐘,是警醒世人自無明長夜中覺悟;晚暮敲鐘,是喚醒世人的昏暗迷惑,又稱為幽冥鍾。
寺院敲鐘是早晚各敲一百零八下。
晚上先擊鼓再敲鐘,一邊擊鼓一邊持咒,擊鼓後再敲鐘,晚上的敲鐘先慢後快,慢十八下,快十八下,反覆三次,計一百零八下。
早上則反之,先敲鐘後擊鼓,鍾先快後慢。
為什麼每次敲鐘都要一百零八下,說法不一:
其一,《易經》認為“九”寓意吉祥,一百零八是九的倍數,是至高無上的象徵。所以敲鐘一百零八下意味著無上吉祥。
其二,佛教認為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百零八次,則除盡人間所有的煩惱。所以,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唸經或持咒都是一百零八遍。
其三,撞鐘一百零八下,即為一年之意。因為一年有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五日一候),共一百零八,象徵年年迴圈不息,天長地久。
此時,紫金寺的鐘正在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