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也是知道的。
雖然周夢臣而今還不能將地球儀上所有空白填滿。但是大明附近這一片地方,賴大明百姓數千年的探索,根本沒有什麼神仙之說。
即便有人捏造,周夢臣也能給他拆穿。
周夢臣微微搖搖頭,也就沒有當回事,保持關注。更多的是將精力放在出海這一件事情上。
大軍出海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是各部軍隊到位。一共五萬餘人,如果再加上水師與徵召的水手。說十萬大軍,也不為過。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商船準備跟隨在船隊後面。
這也是周夢臣暗示的結果。
一方面讓這些商船承載軍用物資。減少軍隊船隻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卻也是對付日本的另外的手腕。
周夢臣從來沒有滅日本的想法,雖然他而今有十萬之眾,戰船數百,但是如日本這樣大國,想要用這一些人消滅並不是太可能的。而且日本立國千年,國家意識已經深入人心了。想要滅日本,必須反覆爭奪數年,也未必能夠打下來。
所以,周夢臣徵日,秉承著三個目的,第一懲戒戰爭,一戰立威,讓所有日本人都看好自己的港口,不敢再支援海盜。
第二就是在日本,或者日本附近佔據一塊土地,建立一個據點,用以將日本堵在海上。形成戰略封鎖。隔絕日本從海上與大明的直接聯絡。
第三霸佔日本與大明之間的航道。讓中國商人佔據這一條航線,並從這一條航線之上徵收賦稅,用以維繫在日本的駐軍。
所以,一邊打仗立威,另外一邊也要對日本抱有一些懷柔的態度。大量中國貨物湧入日本,填滿日本關於大明貨物的市場空白,這也算是一手軟了。
除此之外,周夢臣還希望能夠建立一套模板。就是軍事征戰與商業想結合。
為商業利益打上一仗,在西方人看來,簡直是理所應當。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樟腦戰爭,香料戰爭,等等等。可以說數不勝數。但是在大明的語境之中,卻是說不通的。
但是中國人有權變之說,不管說通說不通,有前人這樣做了,有很好效果,那麼接下來就會有人效仿。
周夢臣就是準備開一個先例。
故而籌備這些事情,都籌備了好長時間。等一切籌備好了,已經是中秋了。
雖然這個時間,颱風爆發期已經過去了。但是而今已經是北風嘩啦啦的吹了。這樣的情況之下,從大明到日本,一路逆風。
並不是一個好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