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臣雖然是一件件功勞上去的。對政務也是瞭解的。但是他畢竟不是從縣令做起的。對於最基層的事情,是隔了一層,而偏偏這一層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朝廷多少政策到了最後,都要看縣令執行到位不到位的。
海瑞的經驗給了周夢臣很多想法。
不過,周夢臣內心也知道,海瑞的經驗不好推行。因為首先要一個精力超群,毫無私心的縣令才行的。海瑞在大明只有一個。
周夢臣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即便有第二個,周夢臣也不會完全相信的。
海瑞經驗也不是毫無用處的。對於最基層的問題,給了周夢臣很多想法。只是所有想法都給了周夢臣一個答案,那就是要大動干戈。不然,根本行不通,這本質上大明的管理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反而形成了束縛。
海瑞能以自己超強的能力,與超強道德感打通這一切。而其他人大多是不可能做到的。縣令的工作要大改,縣一級下面胥吏要大改,縣一級別的分工要大改,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周夢臣需要一大批理解自己思想的縣令。
畢竟,再多政策都是要人來辦的。
周夢臣忽然理解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在科舉上大動干戈了。就是為了人才。
所有政爭,都可以理解為人事鬥爭。能決定一人,或者一批人在什麼位置上,才能決定這些人能做什麼事情。
周夢臣忽然對首輔之位,產生了強烈的渴望。沒有大明朝廷的控制權,他是所有改革都是現有制度下增減縫合而已,並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周夢臣只能按捺住,自己心理的想法。
因為這不是時候。
時機是很重要的。
雖然此刻不能大動,但是並不妨礙,周夢臣將上海看做大明的特區。將大量的產業向上海聚集。
在周夢臣爭取之下,江南織造局在上海開辦了分局。用得都是周夢臣提供最新技術。而主持江南織造的更是他的老熟人。藤祥。
其實嘉靖對周夢臣折騰的情況,是非常重視的。早早就派了太監來監視,只是周夢臣身為六省總督,派出一個身份地位相當的太監,不大好辦。而且給太監高位,從來不是嘉靖的這想法。所以他只是簡單的換了織造衙門的管事太監。
派了藤祥。藤祥與周夢臣關係很好。當時不管太監與大臣關係再好,他們都不會忘記他們的根在宮中,嘉靖也不擔心藤祥會投向周夢臣。另外嘉靖也不願意自己對周夢臣態度表現的太過赤裸裸的。
畢竟,嘉靖對周夢臣看似寵信之極,內裡雖然有一點點別的心思,卻並不想表露出來。
所以才選定了藤祥。
藤祥到了江南之後,在很多事情上都給周夢臣支援。但是不管是打仗,還是周夢臣與心學的紛爭,都是他一個太監插不上手的。但是在一件事情,藤祥能幫得上忙,就是在上海興建一處新的江南織造局,或者說分局。
江南織造局的最根本的任務,是供應朝廷用度,宮中用度。上到嘉靖的龍袍,常服,道袍,下到太監,百官,錦衣衛,大漢將軍的衣服吧,還有朝廷對外的賞賜。都是江南織造局供應的。
而上海這個江南織造局分局的目的卻不一樣,他就是為了賺錢。主要生產的東西,也不是絲綢,而是棉布。畢竟松江棉布甲於天下,上海本來就是有生產棉布的基礎的。
單單在上海生產棉布這個專案,就是有賺頭的。
這一點,周夢臣也沒有忽悠藤祥。不過,周夢臣最大的目的,並不是賺錢。畢竟這賺錢,也是給宮中賺錢,固然能討好一下嘉靖,但是周夢臣給宮中弄得錢夠多,他並不覺得,單單這一點點錢,能提升嘉靖多少好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