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時候,周夢臣也想讓汪可受感受一些大明的現狀。
於是,周夢臣將萬曆的問
(本章未完,請翻頁)
題說給三個弟子。分別讓三個弟子作答。
官應震說道:“老師,您常說,天下大勢,滔滔不絕,順之者昌,逆之則亡。而今天下真是如此,之前的天下,是陛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而今則不然,商業興起,工廠遍地,工商之利,百倍於農,士大夫不變則必然被時代所拋棄。而陛下必須考慮,如何與掌控工商業計程車大夫共天下。”
“農業是最穩定不過,只要不遇見天災。每年有多少產出,都是可以預計的。而今工商業卻不一樣了。產品,原材料,市場,政策,等等。都會影響到最後的收益。特別是朝廷決策,一上一下,就是一存一亡。故而這些人一定要在朝廷上找自己的代言人。他們干預朝政慾望,與之前計程車大夫是完全不一樣的。”
“對於士大夫們來說,帝力於我何加焉的時代過去了。在朝廷之上沒有地位,很可能自己家的生意就要擠兌破產。”
“朝廷事務的爭鬥,只會更加激烈。更加難辦。這也是老師為什麼提出新內閣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衝突程度,已經不是皇帝一個人可以辦到的。”
“故而,臣以為老師的建議很好,只是可惜陛下不悟。”
官應震說得有道理,而今的大明一隻腳邁入了工業國。朝廷的事務陡然大增。已經不是原來農業國的中樞可以處置的。皇帝要處理的事情倍增。即便是太祖再生,恐怕也不可能處理完了。
所以,皇帝遠離朝政,讓各衙門按章程決策。讓皇帝從一個直接處理事務的決策者,變成了一個大明管理系統維護者的角色,這才對最符合現實的。
但是周夢臣也很清楚,官應震的私心。
一方面官應震在拍周夢臣的馬屁。
另外一方面官應震在覬覦首輔寶座。
周夢臣點點頭,說道:“今歲你已經高中狀元,今後就不要來黃鶴樓書院了。”
官應震說道:“老師,您不要弟子了。”
周夢臣說道:“人各有志,我教育弟子,從來是因材施教。你心在朝野之上,而今已經蹉跎數年了。該做什麼就去做吧。”
官應震大喜,他對周夢臣這一句話期盼了很久很久了。
因為他想要周夢臣的人脈。
否則他也不會一直在周夢臣身邊拍馬屁。別的不說,作為周夢臣的弟子,直接與很多大員扯上關係了,就等於一隻腳踏上了青雲梯。
周夢臣又問徐光啟。
徐光啟說道:“老師,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不過,我覺得之所以有這樣的困境,是沒有找到合適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