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朝廷還沒有是補償。
這是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周夢臣其實也想過給這些人一些補償,但是稍稍計算一下,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給出一個遼東將門滿意的補償,幾乎是不可能的。而今的遼東將門,幾乎是遼東的土皇帝,甚至遼東的官府都是他們的。
給什麼也不能彌補這樣的損失。
既然怎麼做都不滿意,自然就不要他們滿意了。
這也是周夢臣在這一件事情如此決絕的原因。說到底是一個成本問題。用一場大案將這些將門全部捲進去,將他們打落塵埃,是成本最低的做法。
至於這裡面覆巢之下有什麼誤傷,卻不是周夢臣所能想到的事情了。
這樣的局面之下,戚繼光秉承周夢臣的旨意,對遼東軍很不客氣。隨著南兵進入遼東之後,戚繼光就開始頻繁的視察軍隊,因為缺額,貪汙軍餉,等原因,或罷免,或斬首十幾員官員。
戚繼光一副要將遼東將門給逼反的意圖。
這其實也是戚繼光自己的判斷。
戚繼光雖然政治上很敏銳,但是本質上是一個軍人。所以他很多時候用軍人的方式解決問題。他視察遼東軍之中,立即發現,遼東軍不是沒有能打的軍隊,但是數量太少。也就楊博編練出來的數個營,還有遼東將門的家丁。
他透過一些手段,最後判斷。遼東可戰之軍,在五萬上下。在朝廷編制之中,卻是有十幾萬的。更不要說,這些軍隊一半以上分散在各將門手中,作為他們的親兵,每一支也不過幾百人上下。很多配合戰術都沒有演練。也就是說,不要指望這數萬大軍,打出什麼大開大合的戰略戰術配合。他們能主導一場數百一兩千人的戰場就不錯,人數再多就存在無法配合的缺陷。
這也是蒙古人常規南下打草谷的配置。
戚繼光摸清楚之後,將遼東軍上下,視為土雞瓦狗一般。
如果雙方列戰而戰,戚繼光覺得自己只需要對方三分之一的兵力就能擊敗對方,對了,遼東騎兵,特別是小隊騎兵戰鬥力還不錯,需要一個營的大同騎兵遮掩戰場。
這還是聚集起來,更不要說,這些遼東軍都分散在各地。
所以,戚繼光更願意讓遼東將門掀起一場叛亂,然後反手平定。這事情不就了結了。
但是,遼東將軍不是傻子。
見到南兵大致,火銃火炮,行軍如林。甚至操練的時候,大雨忽至,軍令不停,操練不止。一個個都震懾住了。
怎麼可能會造反?怎麼可能敢造反?
只是,讓他們捨棄家業卻也是不肯的。他們自然要文鬥不要武鬥,這個時候,壓力就到了王崇古這邊。
王崇古秉承楊博的想法,對遼東將軍手段是軟了一下。於是遼東將門就覺得王崇古不行,想辦法逼迫王崇古去對付戚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