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他說這樣的話,就是看出來,周夢臣學術之中攜帶的無窮之潛力,與解決方法地可能。
周夢臣繼續說道:“王兄,黃河志的事情,就拜託你了。”
王世貞說道:“事情雖然有些麻煩,但是總就是能辦成的。只是需要時間,你也知道治史,沒有幾年時間是出不來的。”
周夢臣嘆息一聲,說道:“我知道。”
王世貞說道:“不過,你編纂黃河志的想法,不就是想借鑑古人治水之策。這些事情可以來找我啊?”
周夢臣說道:“找你?”
王世貞說道:“怎麼你覺得我不行嗎?治水我的確不行。但是史書上上的東西,我還是有一點點把握的。”
周夢臣說道:“正好,我有一處不解,漢朝王景治河,令大河一定千年,少有水患,倒是是為什麼?”
這的確是周夢臣一直以來的疑惑。
王景治河黃河上一大功臣,是完全不能忽略的功臣。王景治理黃河之後,從東漢到五代,黃河河道相對穩定,黃河雖然有些問題,但問題總體上不大。比起宋元明清時期的問題,根本不值一提。
既然要學習古代治河長策。周夢臣又怎麼能不去關注王景到底用了什麼辦法。
只是,不知道是時代久遠,還是別的原因。王景治水到底高度評價了。但是具體王景做了什麼,反而云裡霧裡了。
王世貞來之前,已經做過功課了。畢竟周夢臣想要治水之心,根本沒有一絲絲的隱瞞。王世貞自然提前做好功課。
王世貞說道:“王景治河有成,也是天時地利。黃河水患是近世越發強烈的。在漢唐時期,並不強烈。水中含沙量也較而今少。而當時黃河中下游人口密度,也要少很多。治河之臣,選擇的空間比較大。比之而今要容易治理多了。”
周夢臣點點頭,覺得王世貞所言極是。
別的不說,單單說西北的氣候變化。就可以說明一切,在秦漢之際,陝西還是天府之國。形勝之地,幾乎是得關中則得天下。但是而今,陝西是什麼樣子的?
當年水草豐盛的地方,在宋夏百年戰爭之後,幾乎所有樹木都砍掉了。泥沙俱下。這種情況下,黃河水的含沙量不多才怪。
而黃河也就是在宋代水患嚴重,兩者之間,有沒有聯絡?
雖然周夢臣沒有證據,但是不妨礙他猜想。
王世貞見狀,繼續說道:“不過,在治理黃河上,王景也是有獨到之處的。”隨即說了王景在很多方面的創見,建設遙堤,建立水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