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徐階上位
而進行一場變革,或者說變法。需要的是一個強力的機構。可以說,周夢臣唯恐內閣權力不大。本來內閣對六部領導權,就有一點虛。
甚至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這個矛盾,就是閣部之爭,內閣與六部之間的權力爭鬥。
讓周夢臣來做,他恨不得讓內閣成為真正大明政事堂。內閣首輔是真正大明宰相。而不是分權。
只是而今沒有周夢臣說話的份。
周夢臣只能聽著。
嘉靖對徐階的表現,並不是太滿意的。原因很簡單,公論,什麼是公論,就是士大夫之論。什麼事情都付之公論,要皇帝做什麼?嘉靖的心意從來不被士大夫所能理解。
只是嘉靖尊重現實。
什麼現實,那就是嚴黨不在,在短時間之內,徐階是唯一能支撐朝廷的人。如果不是嚴世蕃做得太過了。嘉靖也不想弄出這樣失衡的局面。
不過,既然局面已經造成了。嘉靖也就認了。
徐階些許放肆,嘉靖也不在意。反正來日方長。而今對於他最重要的,不是徐階自己要做什麼,而是儘快找出那個可以制衡徐階的人。
周夢臣就在嘉靖的備選之中。但也僅僅是備選之一。
所以,徐階擴大內閣,從內閣之中三人,擴充為五人。挺符合嘉靖的心思。
嘉靖就要看看,這四個人之中,有沒有人能站出來,自己發動對徐階的進攻。
嘉靖輕輕地敲著著幾個名字,說道:“吳山,嚴訥,袁煒。”
徐階說道:“這都是按序替補,臣沒有任何私心,如果陛下認為不妥,可以御筆勾選。”
前文說過,內閣原本就是翰林院之中一個部門,可以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他們的增補,本來就是從翰林院之中選人的。其中也有一定之規。
這種規則,在內閣變成了權力的機構。依舊存在。
雖然沒有說一定要順序。但是大致誰當上,還是有的。
徐階為了表示自己沒有私心,直接從翰林學士之中按規則替補。
當然了,在徐階看來。最好付之公論。就是後來內閣增選的規矩,也就是廷推。吏部提供名單,在京高官票選,票選出前幾名,然後讓皇帝來選。
後來發展到,選出誰。皇帝就必須準。否則皇帝選擇的官員,也不敢上任。
徐階今日這個舉動,就有幾分這種制度的前聲。只是嘉靖皇帝不是尋常皇帝,他才不會那麼乖乖聽話的。所以徐階一點手段都
沒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