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楊繼盛的下場,真不好說了。
如果楊繼盛的奏疏之中,又有什麼言語過激的地方,說不定嘉靖會親自處置。
嘉靖這個人,的的確確是智足以拒諫,似乎因為楊廷和與左順門事件的原因。他對言官特別討厭。對於上奏勸諫的更討厭,已經有好多上奏勸諫的官員,有一個算一個都沒有留下什麼好下場。
周夢臣說道:“楊兄,你給我一點時間,讓我想一想。你在上書不遲。”
楊繼盛微微遲疑一會兒,說道:“周兄,你無須如此,這乃是我求仁得仁。”
周夢臣說道:“我知道。讓我想想。”
周夢臣內心深處終究不能見死不救,忍不住見朝夕相伴的人去死。
楊繼盛忽然覺得自己所作所為有些可鄙之處,雖然他無心以自己的性命來要挾周夢臣,畢竟人各有志。剛剛的話,也是他的本意。只是莫名就形成了這個局面。他嘆息一聲,說道:“今日之事,只要周兄答應了,我楊某今日之後,任君驅使,絕無怨言。”
他終究知道一件事情。
那就是周夢臣勸諫,與他上書兩者之間的效果是絕對不一樣的。
周夢臣至少能直接見到嘉靖人,而楊繼盛就不一樣了。他的奏疏甚至未必能到了嘉靖的眼前。
他個人生死事小,國家事大。
所以,雖然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只能做些補償而已。
周夢臣說道:“楊兄何出此言?我只是沒有想好而已,容我想想,容我想想。”
楊繼盛說道:“如此,我就不打攪了,周兄想好了,派人通知我一聲就好了。”
周夢臣起身將楊繼盛送走之後。
回到書房,自己點上蠟燭,靜靜的看著火焰,發起呆來了。
周夢臣思忖了片刻,終於得出一個結論,暗道:“我果然與這個世界其實是有隔閡的。”
周夢臣雖然當著大明的官,居住在大明,但是在骨子裡,其實對於朝局,有一種超脫感。似乎自己是在歷史之中旅遊。很多事情都不關他的事。
內心之中缺少一分,對大明責任感。
周夢臣從內心之中,不願意冒險,不願意將自己的處境至於危險之中,固然是人貪生怕死的本性,但也是擔心,自己一旦有一個三長兩短,後世的學問從他手中中斷失傳,這白白浪費他一場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