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乎日常訓練了。
跟隨鼓聲的節拍,一輪接著一輪的射擊。
一連射擊了十幾輪。
火銃什麼都好,只是有一點不好,那就是硝煙味太重了。
大團大團的硝煙瀰漫開來,就好像面前有一堵牆壁一般。要好一陣子才能散開。
戚繼光只能靠著射擊之間一點點空隙,透過聲音來判斷前面的情況怎麼樣?這也是戚繼光身體素質好,否則很多人在一陣陣槍聲之下,根本沒有精力注意到一點點細微的動靜。
戚繼光判斷沒錯,
韃子已經退下去的。
其實韃子決死作戰的決心,從來不是太大的。畢竟從整體上來說,韃子就是一個強盜集團,見利而興,無利而散,從上到下都是這樣,俺答內心深處的底層邏輯也是如此了。
這甚至可以上升到遊牧民族的民族性上。
所以各部落在風險小的時候,他們也願意奉承一下辛愛,發現這個骨頭太硬,收益太小,而且又不是俺答的命令。他們自然有些想磨洋工,見根本沒有勝利的可能,不等辛愛發話,前面的人已經開始撤了。
雖然而今戰場之上黃沙漫天硝煙瀰漫,兩者加在一起,能見度更低了。
嘉靖用望遠鏡看車陣這裡,也是一陣清楚,一陣不清楚,有很多時候都被硝煙遮住了。
但是等過一陣硝煙散去的時候,嘉靖看到一個屍橫遍野的戰場。而屍體大多是韃子。
這讓嘉靖有一種認知錯亂的感覺。
大明連戰連敗,讓嘉靖有一種錯覺,似乎韃子有多難以對付,多堅不可摧。今日他已經做好失敗的可能,特別是周夢臣這一部,他已經準備接受周夢臣部覆滅的結局。
只是這好像完全不按照劇本來。
如果韃子的能力就如眼前一般無二,那麼韃子是怎麼做從關外一路殺過來的。
一時間嘉靖在內心之中反覆問一個問題,那就是韃子就這麼弱嗎?
吃驚的不是僅僅是嘉靖。
可以說觀戰的人都吃驚非常。其中最吃驚的還是仇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