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祐幾乎將宣大戰局的控制權,拱手相讓。就是為了讓仇鸞更好的統合兩方,與韃子交戰。但是而今,仇鸞做了什麼?幾乎什麼也沒有做。蘇祐又怎麼能滿意。
於是,蘇祐上奏朝廷。彈劾仇鸞殆誤戰局,以至於宣大戰局完全崩壞。
隨著蘇祐上奏,各級官蜂擁而至,彈劾仇鸞的奏疏,幾乎能將仇鸞給淹了。
這個局面,周夢臣覺得有幾分快意之餘,內心之中卻悵然若失。
宣大局面在一點點崩壞,這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東西,但問題是,隨著宣大戰局的轉化,大明朝廷非但沒有團結起來,反而日益分裂了。鬥爭頻率增加。可謂爭奇鬥豔。一點也不遜色於前線的戰局。
這樣下去。恐怕有不忍之事。
周夢臣想到這裡,心中暗道:“好歹,我做了準備。只是我希望我的準備,最好不要在今年派上用場。”
因為周夢臣的準備,更多急就章。各種方面都不大成熟。真的到了戰場之上,未必能夠百分百的發揮了。
如果在戰場之上出了問題, 那才是最大問題。而且這種手段,充其量也算是一個戰術上的手段,上升不了戰略層次。戰術的勝利,很難掩蓋戰略上的失利。
只是周夢臣對朝廷黨爭加劇,更多是失望。但是對仇鸞上奏的解釋,卻是萬全不能接受了。
雖然他仇鸞左一個捷報,右一個捷報。但是並不能掩蓋一件事情,那就是俺答肆虐的地方越來越多。大同這邊,仇鸞可以一手遮天。但是宣府這裡,蘇祐可不給仇鸞面子。
而仇鸞接到了朝廷申斥的時候,已經是在居庸關外了。並立即給朝廷的答覆。
他是一推六二五。
將這一件事情,全部推到了上任,也就是周尚文的身上。
仇鸞細細論述,在周尚文在的時候,縱容走私。以至於韃子與大明邊軍來往密切之極。所獲億萬之數。也致使我過之虛實皆為韃子所知,故而這一次韃子才能勢如破竹。他在後面追趕都來不及。
總之,似乎而今宣大的局面。全部是周尚文留下的後遺症。全都是周尚文的錯誤。沒有一點是仇鸞的錯誤。
要知道周尚文字來就與嚴嵩父子之間關係不大好,當初周尚文在有些事情上大大削了嚴閣老的面子。故而周尚文的身後名,被壓制了。鬧到最後周尚文的諡號,一直難產中。
甚至大有拖著拖著都沒影的感覺。
周夢臣大為惱怒。覺得這根本就是亂搞。
周夢臣之所以不在諡號上為周尚文爭取。到底是這一件事情干係不大,等將來嚴嵩倒臺之後,再換一個好諡號便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