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單是這個規模在,周夢臣估計沒有幾萬兩是下不來的。
不要以為幾萬兩很少,要知道北京太倉銀每年也不過二三百萬兩之多。而這一筆錢還要支應各部各地的開支。想想就知道,戶部很有可能不批。
楊守敬說道:“不試試怎麼行?能要多少有多少吧。反正陛下都點頭了,總要給些面子吧。”
周夢臣算是明白了。楊守敬更多是要錢。
周夢臣拿著手中的書,說道:“我先拿回去看看吧。”
楊守敬說道:“好好看看。”
周夢臣拿著手中的《新儀象法要》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對裡面的圖紙與語言解釋,開始解讀並畫圖紙。用了好幾天的功夫,終於算是完全理解了蘇頌的思路與設計。
蘇頌的思路很容易理解,整個三層的儀象臺最下面內心是一個水力擒縱結構,很是巧妙,將持續不斷的水流,可以均勻分割成任意段的時間,可以這樣想,那種鐘錶的滴答聲,就是擒縱器發出的聲音。
最下層,就是一個摩天車一般的車輪結構,在外面掛著一個個水箱,一側有一個勻速注水的水池。這於是這些水流注入受水箱之後,隨著重量變化,受水箱向下面落去,但是隻能落一格。就被卡住了。
隨即注水口就對住上面的水箱。
就將持續的水流轉化為任意段的時間。然後再用這個大圓輪的轉動來推動其他儀器。
這讓周夢臣歎為觀止。
後世各種機械,周夢臣也見識過不少,但是蘇頌這個實在是太精巧了。而動力源就是區區的水流而已。這水流既是動力源,也是計時的節拍。兩者合一,讓周夢臣實在想不到。
一時間,周夢臣對自己在武昌所造的水鍾,有了更多的改良的想法。
畢竟同樣是用刻漏計時,周夢臣的與蘇頌的完全沒有辦法比。
第二層乃是一個渾象,也就是天球儀,上面刻著所有的星辰,可以隨著時間轉動,而變動,與天上變化所對應。
第三層乃是一個渾儀,上面有可以開合的木板,上面有窺管,只要對準一顆星星,即便是時間流逝,這個窺管也可以做到日夜追蹤。誤差不大。
整個儀器,自動化程度非常高,最下面只有一個操作檯而已。
當然了,以周夢臣經驗以及設計圖紙,估計需要維修的頻率,估計也不低。
此刻,周夢臣已經完全解讀了水運天象儀了。按道理來說,按照原版複製一個,或許還有運河些困難,但是周夢臣覺得他都是可以克服了。只是周夢臣不甘心單單複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