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去年春節前一樣,回到農場的牧山河,再次組織趙志誠等人,對結冰上凍的水庫進行一次冬捕。看到捕撈到的那些庫魚,牧山河也覺得非常高興。
可他依舊只挑一些達標的魚,剩下的魚又重新放回水庫。帶著這些新鮮捕撈的庫魚,他又開始帶著孫軒等人,給當地那些私交甚好的人送年禮。
面對牧山河的歸來,那些接待的領導都很好奇詢問,他這半年去了那裡。而牧山河也沒隱瞞,告訴他們去南方轉了轉,順便跟他們講了講南方的變化。
聽到南方特區已經工廠林立,很多私企員工每個月的工資,竟然都比他們高時,這些領導也很感慨的道:“看來南方特區,真發展的很好啊!有機會,真想去看看。”
“是應該去看看!很多東西,光聽是一回事,親眼看了又是一回事。跟特區的北方相比,咱們這裡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好像每天都一樣,根本沒什麼變化。”
“唉,人家是特區,咱們是林區,怎麼可能一樣呢!”
羨慕是一回事,真正有魄力做出改變,那又是一回事。對大多數的基層幹部而言,無功便是無過。敢於去挑戰嘗試新鮮事物的,終究還是極少數。
對此牧山河也不做評價,因為北方目前的情況,要想做到跟南方一樣大刀闊斧的改革,恐怕真的不容易。而明年的牧山河,也打算在農場搞一些種植實驗。
包括目前在國內剛開始出現的反季節蔬菜大棚種植,他就打算在農場搞起來。雖然今年他就想搞,可因為去外地的原因,趙志誠等人也根本不懂技術。
唯一令牧山河欣慰的,還是今年儘管他不在農場,可農場還是泡了不少藥酒。有他提前留下的藥包,還有牧山河手寫的泡製程式,趙志誠等人照方抓藥即可。
去年泡的那些藥酒,依然在酒窖密封著。根據年份跟藥性不同,牧山河還特意做了標籤。除此之外,農場種植的優質大米,也首次跟松茸一起出口國外。
甚至價格,真的賣掉十塊一斤都不至。而這些優質大米,很大程度都銷售倭國。品嚐過馬蹄嶺大米的倭國客戶,也覺得這種大米煮出來,有股清香跟甘甜的味道。
特意拿出化驗後,發現沒有任何農藥殘留。加上許思文的推薦,還有講究相應的種植技術跟產量。十斤一袋的大米,賣給倭國的客戶,竟然達到近二十元一斤。
而倭國客戶用這種大米,直接製作頂級的壽司。嘗過的高階客戶,自然都非常的喜愛。唯一令倭國客戶無奈的是,那怕價格出的高,數量卻依然不多。
面對這些客戶的拜託,許思文也很無奈的道:“不是我們不想多出口,而是這種大米種植技術很困難,而且每畝的產量也不多。這產量,已經是我們能出口的極限了。”
事實上,當許思文得知倭國客戶對馬蹄嶺大米,給予如此高的評價跟價格時,也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就出口的近五萬斤大米,就給農場創收近百萬。
這訊息若是傳揚出去,恐怕整個北方都會徹底沸騰。可唯有牧山河知道,這種耕種方式很難大規模推廣。不是什麼人,都能跟他一樣,執行如此嚴苛的管理制度。
做為農場管理者的趙志誠,看到今年光水稻一項,就淨賺上百萬時,也終於相信牧山河所說。只要農場搞的好,其實也能賺大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