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的第一層防禦體系,自然便是護盾了,基於緻密奈米層經過能量引導疊組均勻分佈在戰艦表層或者數米十數米外,其形態無形無色,近乎透明,肉眼可觀察到其間的能量流動,因此,又被習慣性稱呼為能量護盾。
這種特殊的奈米材質在能量的維持之下,具有超高強度的粘滯特性,所有的外部傷害都能被它們首先阻隔開來,以此保護內部的戰艦不受創傷。
戰艦內部的能量反應爐遠遠不斷提供著充足的能量維持著能量護盾在艦體的表層保護,一般情況下,只需保持能量反應爐的能量輸出均衡,便能保持整艘戰艦內部能量、外部武器模組,以及能量護盾所需的能量運轉。
但根據戰爭的程序不同,其中也有不同的差別,比如己方艦隊處在戰爭優勢方,前方又有專業的防禦艦隊抵擋敵方進攻,那麼後方的戰艦便會將能量護盾所需的能量減少,將多餘的奈米質回流進裝甲層內的儲存空間,將更多能量傾瀉給武器模組增強攻擊傷害。
當己方處在被動之中,便會將武器模組的一部分能量轉到能量護盾模組之中,從艦體裝甲模組之下以及倉庫內抽取更多的奈米質以增強星艦能量護盾的強度。
甚至在極端的被動防禦以及撤退過程中,武器模組將完全下線,全力輸出至動力系統以及能量護盾模組之中。
這便是能量護盾的運轉原理,而奈米質的構成和生產並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這東西發明以來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隨著武器系統的更新換代,能量護盾奈米質也不斷更新著。
不過說實話,被動防禦永遠都沒有主動進攻的武器發展得快。
各勢力的奈米質構成幾乎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星艦核心能量反應爐輸出功率的大小以及奈米質所能維持的厚度強度罷了。
話說回來,磁力覆甲結構的星艦雖然本體的防禦能力優秀,但也脫離不了外層能量護盾的第一層防禦體系。
肖成聞言點了點頭:“儘管如此,這種戰艦依然非常優秀了……另外可以從裝甲覆層的材質上入手,我記得有一種標號bh35j0的金屬似乎對灼熱能量有著優異的抗性,這種金屬在世界上屬於第三類稀有金屬,雖有特定產區,但價格不貴……我忘了在哪個勢力範圍了,你們可以去查一查。”
略微一頓,思索了片刻:“攪局者乃至後續的戰艦型號,是我們天心軍團最高階別的重點研發工程,所需材料優先供應,我會再和老吳知會一聲的。”
不過,這裡的一切務必都要保密,你們所做的研究,足以讓天南民主國這種大國都位置眼紅,洩露出去,恐怕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麻煩。”
他這番話,講得可以說非常透徹了,在場的所有人都是面容一整,點了點頭。
ps:這幾章其實挺重要的,星際時代,戰爭情節固然精彩,但腦洞大開探索這些未來黑科技也蠻有意思的,闡述戰艦的防禦原理,估計能讓大家更直觀地去想象戰艦對決中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