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星際時代特殊的星際空間環境,以及非邊境地區正規軍事基地星空位標高度的保密性,導致敵人根本無法突然橫跨數百上千星系進行精確打擊。
因此,沒一個軍事基地內,可以保持完備充裕的物資儲備,除了換崗輪休,軍人幾乎都在戰艦內生活。
這一點有別於略顯擁擠的民用客運星艦。
軍艦根本不需要像客運星艦那樣承載上萬人,而且體積通常要比民用星艦龐大數倍,而艦內只有數百上千人就能滿足星艦的正常維護和及戰鬥。
並且為了軍人的身心健康,軍艦內部的生活設施之齊全,也幾乎不亞於正常的小小生活圈,因此,在星艦上生活,軍人們幾乎不會有什麼不適的感覺。
若不是臨戰時需要搭載更多的機甲、戰機以及可能的太空建築包括各類空間站、太空工廠以及空間生活區的戰鬥軍人,幾乎就可以接到命令後立即啟動引擎直奔戰場了。
但是,儘管備戰的速度很快,但也免不了要經歷漫長的太空旅程,單方單星域一般都需要數天的行軍時間,而那橫跨數座星域的超遠距遠征作戰,更是要有半個月甚至數個月的時間。
因此,為了滿足快速防禦甚至反擊,外界星合聯註冊的國家或組織勢力,一般都是建立星域軍團制,也就是所轄領土內,每一個星域就設立一個完備的作戰軍團,以快速應對周邊勢力的軍事威脅。
簡單來講,就是一個星域一個軍團,至少堅持作戰一週,軍事力量輻射周邊三個星域快速支援,有能力支援7個跨度星域支援作戰的需求。
這是廣為流傳的範本,根據各國各勢力疆域面積的不同周邊勢力穩定狀況的不同,又有各種調整,這裡就不一一進行詳細介紹。
這還是單方的獨立作戰,若是要協調多方勢力的軍事力量,備戰的時間甚至更長。
迴轉到十八座星域這邊,眾多的小勢力甚至都控制不了一個完整的星域,而且彼此間的關係如同一團亂麻複雜且難以理清,政權頻繁更迭幾乎成了家常便飯。
像天心軍團這樣橫掃周邊星域的幾乎就是獨樹一幟了,因此也不怪天心軍團的高層沒有將那個五大星域聯盟放在眼裡。
就算他們真要對他們動手,集結起軍事力量後,都不知道什麼時候了,到時候,天心軍團足以騰出手來對付他們。
而泛銀河宇宙共同體能夠在數天內支援過來,主要還是因為那個連線了源始星域和湛海星域蟲洞的緣故,讓他們將數個月的行程縮短到了寥寥數天,並且在天心軍團加入泛銀河宇宙共同體之前。
這個共同體就有各方勢力總計9000戰艦常備聯合軍的存在,平時這支軍事力量都在進行聯合作戰的磨合訓練,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進行內部軍隊輪換,用以保證彼此間的磨合程度。
因此只要共同體決議出來,這支軍事力量隨時就能趕赴到碎星星域參與支援作戰!
這也是他們天心軍團的優勢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