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沒有多廳播放的年代,一家電影院一坐就是幾百、上千人。
也就是說,他這是拿著讓利的手段來倒逼院線,擴大羅馬假日的播放場次和播放期。
順便間接的壓低了其他電影的上映場次和日期。
當然,要是票房不好,任何宣傳和算計都是白費功夫。
但要是票房預期不錯,一部電影播放三五個月在這年代那是常態。
泰坦尼克號那艘大船的票房,之所以能達到18億,除了電影本身確實過硬之外,也和電影播放了超過半年有很大關係。
當年大船上映的頭一個月,票房對比2億美金成本,只能說還行。
但架不住這部電影的後續票房極其穩定,甚至還時不時忽然又吸引了看過的觀眾再次走進電影院。
因為要是沒有如此長的播放時間,就不可能達到4億的觀看人數。
所以從長遠來看,適當的降低票房分成,來獲得更多的觀眾,反而是好事。
再說,票房分成上少賺了,但票房高了,那再其他方面賺到的會更多。
一旦羅馬假日的票房真破3億,那麼聯美影業的市值,漲一兩億就和喝水一樣簡單。
加上聯美影業的20%股份,早已經被赫撕特傳媒集團拿到。
只要聯美的業績突出,赫斯特旗下的大量紙質媒體,可不會放過吹捧聯美的機會。
這麼做不僅聯美的市值會增加,赫斯特自己的股價也會跟著漲一波。
同時這對一直都在打三大公共廣播公司主意的李長亨來說,說不定就能趁機一口吞下某一家,在這年代市值大概5到10億美金,並且贏利點並不突出的廣播公司。
和安妮回答了六七個記者提問後,忽然有人問道,“sir,我聽說這部電影的投資超過5千萬美金,那您和安妮殿下的片酬是多說?”
這問題其實很正常,但李長亨從提問的記者眼中,察覺到一絲其他心思。
聯美的股東有赫斯特,所以李長亨是不可能不要片酬,或則1美金的片酬便宜了赫斯特。
但真要說出自己和安妮加起來兩千萬美金的片酬,絕對會在全世界電影行業,甚至跨行業引起軒然大波。
但李長亨很快又明白,既然對方大機率早就準備。
那麼即便自己不說,也很難保證聯美影業或者赫斯特那邊,不會有人早已經把片酬的事賣給媒體。
如此一來,撒謊的後果比直說就要嚴重多了。
想到這,李長亨在安妮擔憂的目光中笑著說道,“去年一年中,我個人資產增加了大概16億美金。
所以,一千萬美金買我5個月的時間,應該很便宜了吧?”
安妮聽完就明白李長亨這是把矛盾和爭議全壓在自己身上。
一時間安妮看李長亨的目光裡,全是愛意和感激。
而周圍聽到這話的記者們,不出意料的驚撥出聲。
但看著李長亨一直笑眯眯的沒急著解釋或者反駁,記者們很快就冷靜下來的想著李長亨剛才說的,一年增加了16億美金資產的話。
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