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亨喜歡找島國人的麻煩,在不少人眼裡,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
這就會讓不管是摩根內部,吃了島國產品苦頭的勢力,還是社會上其他和島國產品有競爭關係的企業。
今後一旦競爭越來越激烈,米國這邊的市場,真的被島國企業一點點吞噬。
這些吃了苦頭,丟了市場的米國企業,肯定會拿他當盟友。
甚至因為李長亨的名頭最大,也證明了眼光最好,說不定會把他當成領頭。
至於洛克菲勒,只要自己不進入石油、航空等核心領域,他們說不定巴不得有人一起分擔摩根在金融領域的壓力。
那篇汽車產業中心東西轉移的評論,在當天中午,就出現在赫斯特旗下十幾份大大小小的報紙上。
甚至電臺、電視都很快就有主持人。
以新聞、趣談,或者乾脆罵他多管閒事的方式,出現在全米國人的面前。
讓李長亨沒想到的是,本以為就算有人罵自己,也不會太多。
可大概是羨慕、嫉妒他的人實在太多了。
打電話去電臺的人裡,十個至少有4個指責和詆譭他。
這讓赫斯特覺得必須停下這些話題,免得李長亨形象大跌,進而影響到生意。
但經歷過未來資訊大爆炸的李長亨,心裡很清楚。
有時候罵的人越多,話題性就越強,傳播速度和範圍也就越廣
除了赫斯特集團外,絕大部分媒體集團為了報紙的銷量,自己就會跳進這場全民討論中。
無形中就等於給他做了一次,涉及全米國的廣告宣傳。
越是有人針對他,很多本來只認識李長亨的民眾,會隨著這次的爭論,在心裡記得更深。
而且,罵他的人裡,基本上都是年輕男性。
但女人和孩子中,至少有7成喜歡、崇拜他。
而女人和孩子的錢最好賺不說,過幾年孩子們慢慢長大,不僅成為消費主力,還能影響很大一部分的選票。
再說,捱罵也不一定全是壞事。
等於是是一次變相的自黑,讓很多本來還顧忌重重的資本家、政客們。
心裡潛意識認為既然這麼多人不喜歡他,再會賺錢也和大家一樣,只是個被民眾厭惡的資本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