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全產業鏈利潤攝取的好萊塢電影,面對電視行業崛起,而導致的觀眾大量流失。
還有經濟上行,人們的收入越來越高,娛樂方式越來越多,反而不願意進電影院的50年代。
僅僅是支撐了五六年,整個好萊塢7成的公司都陷入了虧損狀態。
然後到了60年代,先是黑叔叔們全米國提要求、要權力。
接著又是越男戰爭,大量年輕人被派遣去上萬公里外的叢林,再有嬉皮士運動的興起。
無數青年不是沒在米國,就是全國四處流浪,根本就沒多少人進電影院看電影。
再加上電視機越來越便宜,節目也從50年代的4個臺,變成60年代的11個臺。
瞬間就讓電影行業連還手能力都沒有的,就被打趴下了。
當然,也不是全都和米高酶一樣混的那麼慘。
真正讓這家公司走向沒落的,反而不是經營,不是出不了好電影。
而是在掌舵者去世後,開始的電影製作理念的紛爭,一會拍大片、一會又轉向只拍小成本電影。
經營理念上發生嚴重分歧,米高酶能支撐二十年才到了破產的邊緣,只能說這家公司的底蘊確實深厚。
當然,會鬧到現在這樣子,也和他們的過往太輝煌有關。
又或者說,一家公司總是沉浸在過去,就很難接受自己已經沒落的事實。
這情況放在當年和米高酶一比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的派垃蒙身上一樣有效。
只是派垃蒙看清形勢的速度比米高酶快幾年,或者說他比米高酶底蘊差那麼一點。
過早就撐不住了,以至於在60年代中旬,就開始和資本妥協,然後被楓葉國的,為了進入米國市場的石油集團收購了。
過去的老大和老二都被人收購,但兩者的最大不同的是,一個所託非人,一個把自己賣掉時找了個實力很強的東家。
不過別看派垃蒙好像沒多少負面新聞爆出來。
但人家是真遇上好老闆,可惜磕磕碰碰的虧了二十年,雖然也製作出不少好電影,但一部大賣也抵不上三部電影的虧損。
以至於最後虧的石油公司都撐不住了,直接賣還給米國人。
而買下米高酶的人,跟比楓葉國的石油集團目的一樣,都是電影公司的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