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進入不了他們的領域,但他們想進入其他的領域,同樣會困難重重,甚至直接被人聯合起來打。
還是那句話,爆炸一時爽,但後患會遺留幾十、上百年都消除不掉。
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生產國際化和資本國際化。
所謂的財團在越來越龐大,又互相滲透,和其他財團的矛盾、競爭力越來越大後,就連內部的約束力也越來越小。
甚至,內部形成敵對的事又不是沒發生過。
一旦高科技行業大量興起,這夥從事新興行業的人,會自然而然的衝擊以往靠銀行,鋼鐵,石油等等實業的財團們的影響力。
要是在7、80年代猛然興起的罷工、勞資糾紛中暗中推一把,這些製造業的大頭們,哪裡會有功夫對付李長亨這個新崛起的勢力。
更多的反而是試探性拉攏。
而李長亨又不是非得和他們作對,畢竟想在米國發展,你是避不開和這群人打交道的。
真要用最直白的話來表達的話,雖然會不準確,但確實有點像古代的晉商、徽商。
古代商人是用聯姻來維持各家關係,現在的財團則是互相交叉持股來維持關係。
但這裡面有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是。
十年前兩家公司的市值差不多,聯合起來會更有利,那強強聯合就理所當然。
可十年後的今天,一家公司在某個強人的帶領下,市值一路飆升。
而另一家卻原地踏步。
你說這兩家公司的關係還能維持多久?
所以,李長亨根本不在乎什麼德州、加州、梅隆、杜邦和洛克菲勒財團。
真正要防備的其實就是摩根和花旗。
不過真說起來,其實不用太過在意他們。
能為他們帶來利益,華爾街很多時候其實是很有耐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