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國際大酒店。
馬國良:“老闆,你讓我們去收購的企業,要價都不低,還在談判之中。”
陳東點頭道:“刻蝕機,蒸鍍機,沉積裝置,有這些技術的企業必須想辦法拿下。”
“不過也沒你們想得那麼困難,這些企業現在舉步維艱,島國的經濟被腰斬,另外,在全球市場的份額也不斷被漂亮國排擠,只要施展點手段,低價拿下來的問題不大。”
這點,馬國良其實也很清楚。
島國和漂亮國簽訂的半導體協議,已經把島國的半導體打得支離破碎。
這還不算完!
1991年6月份,兩國又簽訂了為期5年的新半導體協議。
漂亮國希望島國在1992年底以前,外國半導體產品在島國的市場佔有份額能超過20%。
而島國方面,會以20%作為努力的方向。
這是什麼意思呢?
說白了,漂亮國競爭不過人家的產品,就逼著島國必須放開市場的同時,減少島國半導體產品的輸出。
市面上就會減少島國的產品,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消費者就會購買漂亮國的產品。
聽起來像不像華夏企業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然而事實上,漂亮國的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了幾十年後。
先是用金錢去收買,當他們發現金錢已經不好使的時候,相關部門就會找各種藉口開始卡脖子。
俗稱找茬。
通常會以威脅到漂亮國本土安全為由,先給你來一頂大帽子。
假如你的技術非常過硬,對方找不到漏洞,或者是攻擊點。
這個時候騷操作就來了,國家會出面進行強行干預。
例如,在原材料上面下手,迫使你需要的原材料漲價,提高關稅等等。
如果這樣的干預還沒有用,就會上升到制裁。
用武力,經濟的手段,迫使企業的合作伙伴全部離你而去。
再打壓企業的同時,還會扶持漂亮國本國的企業去搶佔市場。
消費者其實要的不多。
只要是合格的產品,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即可。
在這種背景下,合作的企業,必然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遠離被制裁的企業。
制裁的企業孤掌難鳴,雙拳難敵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