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是一個會發現美尊重美的人。”
“笑死我了,你們有沒有看見江逸老師那個滿臉興嘵的眼神。”
“江逸:讓我看看你們到底在搞什麼花裡胡哨的儀式。”
“我說你們這些人也有點太包容了吧?這花裡胡哨的有啥用啊,跟音樂沒有半點關係?”
“就是啊,我想的也是江逸老師出了那麼多牛逼的音樂,也沒有見他點薰香,又是講這個又是講那個的。”
“這不就是一個純純的形式主義嗎?”
“倒也不是這麼說,畢竟音樂除了聽覺還有嗅覺,同樣能幫你設身處地的代入其中。”
“不管哪個地方,果然不缺人間清醒,實力不行,沒有辦法將聽眾全身現在代入進去,就用這些旁門左道來湊的意思唄。”
不多時,這些花裡胡哨原本還被網友們稱讚的儀式感,立刻就變成了華眾取寵旁門左道的東西。
原本一開始覺得心急的網友,也逐漸被這些言論所帶偏,下意識的覺得這兩位選手這麼裝神弄鬼,看著神乎其神的,估計實力不咋地。
但是完全沒有想到的是舞臺上的燈光才剛一打下來,整個舞臺就立刻陷入那種沉浸式的音樂會氛圍。
面對這些網友們倒是還可以抵抗,畢竟形式主義嘛這些東西肯定得張羅好,直到舞臺上的兩位選手剛一開嗓,原先那些說糊弄玄虛的網友,瞬間被打臉。
“我是從冬天就為了你含苞待放的蕊~”
“我是在大雪裡堅硬的~”
“燒得火紅的鐵~”
男聲和女聲糾纏的同時又保富磁性和深厚的故事感。
“我沒有過你的記憶~”
“我聽不清你的喘息~”
“我想我呀,我在等你~”
“讓我是我的你~”
單聽歌聲的感覺或許一般,但是直觀的看著螢幕,看著他們兩人在舞臺上的表演。
“做一齣戲,做一個我~”
“一定想著的還是你~”
“捏一堆泥,捏一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