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江逸老師曾經帶領國風古典詩詞融入流行樂,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文化創新了,然而這首國風說唱,屬實讓我大開眼界!”
“所以,就連說唱中也能帶入國風元素嗎?”
對於這個問題,江逸有些莫名其妙。
“當然可以啊,我不是已經做到了嗎?”
“音樂本身就是一個開放包容的載體,不管是什麼形式的音樂。”
“它都是人類情緒的載體,文字也是。”
“他們都可以跨過時間和空間的侷限,讓人一瞬間體會到當時創作演唱這首歌的心境歷程。”
“就像是配比一種原料,該加入怎樣的元素都是由創作者的能力決定。”
江逸站在舞臺上說的非常認真,方才還喧囂沸騰的演播廳在一瞬間變得靜謐。
觀眾們全都聚精會神的看著舞臺之上的江逸。
頭一回有人在舞臺上給他們灌輸這種概念。
不少觀眾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歌曲的形式並非侷限性的。
只要你願意,她可以有無數種可能。
可是音樂發展至今好像越來越固定化,模式化。
創作者好似被侷限產生了固定思維。
音樂愛好者也被流行趨勢所影響。
但是在今天江逸說完這番話之後,他們不禁發起了思考。
那那些所謂的流行趨勢又是從何而來,受誰影響的呢?
何炯老師似乎也在思考同樣的問題。
忽然他就笑了,笑得意味不明。
場下的觀眾卻直乎有玄機!
“好的,非常感謝江逸老師為我們帶來的原創說唱山河圖!這邊請!”
江逸下臺不代表這件事情的熱度落幕反而愈演愈烈。
無數觀眾都在探尋何炯老師最後的那個笑是什麼意思。
對方意味不明的笑完給觀眾甩了一個鉤子之後卻立刻閉嘴,緘口不言甚至直接轉移了話題,直到江逸下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