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聽這個調調的前奏,眾人的眼睛或多或少的都亮了。
心裡打了一個響指,“沒錯,就是這樣!”
“就是這個味!是江逸慣用的節奏!”與此同時聽到這個節奏,腿不由自主的都跟著抖了起來。
前奏帶著觀眾們熟悉了從前的那種感覺,隨即就聽到江逸唱出第一句。
“楚河流沙幾聚。”
“日月滄桑盡變換。”
“亂世多少紅顏換一聲長嘆。”
一段唱完那叫一個行流水,讓人驚豔。
和之前的尖銳高昂不同,這一次曲調多了幾分大浪淘沙的滄桑豪邁。
但是剛聽第一段,眾人只能從這首歌中感受到驚豔,這並不能瞭解整首歌的背景基調,反倒是愈發被勾起了興趣。
“江逸之前的歌大部分都是開口跪,還很少有歌聽前面猜不出背景的。”
“說不定沒有背景,只是憑空捏造呢,架空的歌曲內娛多了去了。”
“你懂什麼啊?有歷史有背景,才會讓一些作品有血有肉,有來可查。”
“架空的東西膾炙人口,但是隻是浮於表面,稍微一戳就立刻消散的無影無蹤,不然你以為為什麼那些流量小生的歌,聽幾天就聽膩了。”
“那些小生唱的娘們唧唧的,哪怕是照貓畫虎的抄作業,最近除了那些古風歌曲,不是一樣沒有一點武將跨馬出征馳騁疆場的豪邁,通常都是整首歌下來情緒一直是平平的,沒有激情起伏,我聽都聽困了,偏偏還自詡架空背景,壯闊輝煌這樣的武將出徵能打勝仗才活見鬼!”
“沒錯,我也覺得江逸的歌之所以能夠口口相傳讓人聽之不忘,就是因為他的歌大部分都有濃重的歷史背景,赤伶和琵琶行都不用說了。”
“在我看來寫一首歌都能引經據典,從歷史的精粹中提取可用的東西融入到自己的作品裡這才是最牛逼的!”
“怎麼算是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呢?分明就是他把華夏人隨著時代進步逐漸遺忘的那些文化在重新發揚光大,讓他變得膾炙人口,不至於被遺忘而已!”
“算是互利互惠吧,每一次聽江逸的歌都能更好的帶入歌聲中創作者想要表達的情緒。”
“我一直都不明白,為什麼每次聽江逸的歌都會那麼入迷,那麼身臨其境,原來根由在這裡呀。”
“這算不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他們的經典造就自己更高的地位。”
“牛頓:算啊,怎麼不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