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鵬他們根本不知道大宋官場深層次裡的那些齷齪事……但是,這並不影響他開始琢磨大宋的官場。
吳大鵬早在那面的世界時,就是一個精細的人,他一直認為,你可以在官場上沒有靠山,但是,你必須要了解一些各層次裡的代表人物……他們的起起落落就代表了整個官場的動向!
當他發現一些代表人物越來越喜歡發表一些偏左的言論,而且為此還得了重用時,他就知道不好玩了……這也許是他力主移民的一個理由,當然,有錢了才是關鍵。
吳大鵬為大宋官場製作了一張大表,幾乎涵蓋了整個中央到地方的官僚體系!
圖表上列出了樞密院與中書門下的主要官員,還註明了他們的年紀與出生地。
其它的如同三司使、內侍省、翰林學士、諸寺監、館閣學士、監察機關等機關單位裡面的主要人員也都列上了表上……甚至還正在編寫重要地區的地方官制裡的人員……
宋子強看了半天,說:“你這是閒的嗎?內侍省、翰林學士、館閣學士這屁用沒有的單位你寫他們幹嘛?記那些觀文殿大學士、資政殿大學士、端明殿學士之類的廢人有啥用?!”
萬士達和吳大鵬都沒有理他的話,萬士達說:“……三十歲以下的,連十分之一都沒有占上?”
吳大鵬嘆了一口氣說:“就算是有,也只是有官位。”
大宋的中央官制自有自己的特色。
總的特點是宰相的權力就越來越小了,權力越來越集中到大宋官家手裡……可以認真負責任的說,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是從宋代逐步發展的。
整個中央官制是用設官分職、分割各級長官事權的辦法來削弱其權力的。
這樣,有些官只是空名,所謂“官”,其概念只是拿俸祿而已。
這類官有兩種情況,第一,在宋太祖、太宗統一五代十國的過程中,留用了大批各國舊官員,使他們保持官位,領取俸祿,但不使掌握實權……只對其中認為可靠者安排一些實際職務;第二,對於宗室、外戚、勳舊,也僅授予高官,優加俸祿,而不給實職。
到了大宋真宗時,便把這些措施加以制度化。
按照這個制度,一般官員都有“官”和“差遣”兩個頭銜,有的官還加有“職”的頭銜。
“官”只是說明他可以領取俸祿,而職才有實際的權力。
每個機關彼此互相牽制,“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
例如左、右僕射、六部尚書、侍郎、大夫、郎中、員外郎、卿、少卿等,在成為官階的名稱後,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不再擔任與官名相應的職務。
這些官名只用作定品秩、俸祿、章服和序遷的根據,因此稱為正官或本宮,又稱階官或寄祿官。
其中有文資、武階的區別。
差遣是指官員擔任的實際職務,又稱“職事官”。
差遣名稱中常帶有判、知、權、直、試、管勾、提舉、提點、籤書、監等字,如知縣、參知政事、知制誥、直秘閣、判祠部事、提點刑獄公事之類。
也有一些差遣並不帶上這些字樣,如縣令、安撫使等。官階按年資升遷,即使不擔任差遣,也可依階領取俸祿,而差遣則根據朝廷的需要和官員的才能,進行調動和升降。
所以真正決定其實權的不是官位,而是差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