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沒有注意到,脫脫木兒和那木罕的堂兄弟、蒙哥之子昔裡吉悄悄對視了一眼。
統帥伯顏所說的奇兵是指他命令張弘範帶著精心挑出的五千人,要悄悄翻過山東地區中部的丘陵地帶,直接插到海盜防禦地區的後方,以破壞他們的後勤輜重為主,襲擊他們的守衛背後為輔!
誰說韃靼人不會用步兵?誰說他們不會用叢林特戰戰術?!
大頭目忽必烈當年遠征大理國時,就使用過了!
當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親征大理國,他們三路大軍一路經過艱難險阻渡過了大渡河、金沙江兩道天險,以及無數的“蠻夷”部族所形成的緩衝區域,出現在蒼山洱海之間。
卻在羊苴咩城下被阻。
經南詔大理國近500年經營的羊苴咩城,可以說是固若金湯。
從戰略上說,韃靼大軍並無十分把握攻佔此城。
回想唐朝天寶年間,唐軍就曾攻至城下,最後卻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
所以,雖有兵臨城下之優勢,但忽必烈並不急於攻城,他認為如果能兵不血刃,訂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
於是忽必烈派遣玉律術、王君侯、王鑑三位特使入城,招諭大理國段氏出降。但大理國段氏、高氏君臣卻頗為自信,他們殺了韃靼使臣,絲毫不理會忽必烈的招降。
國王段興智、相國高泰祥引兵出戰,與韃靼大軍大戰於羊苴咩城下。
面對堅固的城池和高昂計程車氣,確實一時攻城難克,損失慘重。
忽必烈決定再遣使臣招諭大理國君臣,勸其出降,結果大理國連續三次斷然拒絕投降,有種你就破我羊苴咩城,連大唐軍隊都敗戰於此!
那時,忽必烈突發奇想,他選出五千勇士組成一支叢林特戰部隊,繞道蒼山西坡,由西向東翻越蒼山。
這支叢林特戰部隊,十之八九死在蒼山之上,但最終完成使命,存活下來的五百多人在蒼山上組成一支奇兵,軍旗招展,鼓號齊鳴,由山頂直衝而下,突入城中。
大理國君臣被這種“太陽從西邊出來”的氣勢所逼,棄城而逃,退守姚州、善闡。
此次軍事行動,是自南詔統一洱海地區以來,外部軍事力量第一次攻入羊苴咩城,南詔大理國整個國防體系被韃靼鐵騎踏破!
統帥伯顏的戰術安排一如大頭目忽必烈先前的戰例,難怪他會大喜不已。
但是,歷史會重演嗎?!
張弘範領著五千矯健之兵,艱難的在丘陵地區翻山越嶺。
鮑威大隊長他們絕對沒有注意到這個方向他們的軍事地圖上可以看出,對於北部山區,他們連一點點的防禦標誌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