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的大宋人認為,泡茶的時候,把水燒得咕嘟嘟冒泡,使那水泡的形狀跟蟹眼似的方法是絕對外行了。
那水泡一旦大如蟹眼,那水就燒老了,就不適合泡茶了。
但是王徵和小二隻聽自己的主家的,那生水一定要燒開了,沸騰一會才可以用。
王徵看到水完全沸騰了後,就用鐵蓋子蓋滅了固體酒精,然後又等了一會兒,端起水衝進紅陶茶壺裡。
前文說過,唐朝人喝茶,喝的是“煎茶”:把茶葉焙乾,碾碎,篩成粉末,撒到鍋裡,咕嘟嘟燒開,喝那鍋茶湯。
這鍋茶湯很香,但也很苦,簡直像藥湯。
為了減少苦味,或者說為了壓制苦味,唐朝人會往茶湯裡放鹽、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核桃仁,結果又把藥湯變成了菜湯。
大宋人喝茶,喝的是“點茶”。
這個點茶的“點”,可不是下館子點酒點菜哦,它是調製茶湯的一種方式:
把茶葉蒸熟,漂洗,壓榨,揉勻,放進模具,壓成茶磚,再焙乾,搗碎,碾磨成粉,篩出細末,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加水攪勻成茶湯,然後反覆打出厚沫,最後才能端起茶碗細細品嚐。
麻煩不?當然麻煩。
好喝不?絕對好喝!
因為宋朝的茶湯幾乎完全沒有了苦澀,只留下甘甜厚滑的芳香,口感極好……但是,這一套流程能用在平民百姓家裡嗎?
這種喝茶方式只能讓有錢又有閒的人用來裝逼……更別說讓出海之人喝上茶了。
所以說,兩位綱首招待的茶肯定無法讓幾個大宋商人用來裝逼了,茶本來只是用來喝的。
喜歡在別人面前裝逼的一小撮大宋人喝茶時,講究把茶湯打出厚厚的並且經久不散的泡沫,上層是雪白松軟的雲朵,下面像青黑幽靜的深潭。
不這樣,他們喝不下呢!
那幾個大宋商人都會一種名為“分茶”的絕活兒:
他們不需要藉助任何工具,僅僅憑藉水流的衝擊力,往往就能使茶湯表面浮現出千奇百怪的詩句和水墨畫的樣子……他們認為有山水之美的泡沫才是最好喝。
他們真的都蠻失望的,只好等著看這個流求茶道了……小二還好心地給他們的帶把兒玻璃茶杯裡都加了一勺子的白糖。
王徵邊為大宋商人倒茶,邊笑著說:“我們的主家說過,喜歡喝糖茶的人容易有外遇……”
張島主還真開過這個玩笑,但是小二仍然喜歡喝糖茶,當然也就認為別人也喜歡了……他白了王徵一眼,沒有理會他的玩笑。
喜歡喝糖茶如何就會有外遇?!
那幾個大宋商人也沒有理會這裡面的道理,他們都被流求茶道給迷住了,其實主要為那個帶把兒的玻璃茶杯迷住了。
一個大宋商人搖頭擺尾道:“水晶茶杯,玉屑白糖,綠澗之水……足以成詩了!”
但是如何寫呢?
所有人都啞然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