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與南宋同行>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全真教內丹派南宗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二百二十五章 全真教內丹派南宗 (2 / 2)

那麼南宗北宗的修煉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南宗重命北宗重性,所謂重性就是一開始就以元神為修煉內容;南宗則認為人身脆弱,生老病死隨時來臨,所以要先練命功以保證有足夠的壽命來修煉。

所以南宗都比較長壽,能活百歲毫不見怪,代表人物張三丰更是以長壽著名,而北宗例如王重陽和北七真壽命多是六七十歲左右,放到同時代大部分人來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六七十也不算短命,但是和南宗一比就差得多了。

但是不管南宗北宗,實際上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後、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區別而已,終極目標都是結成內丹成就元神煉虛合道。

此時南宗將此內煉過程細分為十九個環節,名《丹法參同十九訣》:(l採藥,(2結丹,(3烹煉,(4固濟,(5武火,(6文火,(7沐浴,……(18換鼎,(19太極。

而且以“調心煉神”為訣要,要修煉者牢牢把握,貫徹於整個過程的始終。

如“採藥”之訣為“收拾身心,斂藏神氣”;“結丹”之訣為“凝氣聚神,念念不動”;“烹煉”之訣為“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固濟”之訣為“忘形絕念,謂之固濟”;“武火”之訣為“奮迅精神,驅除雜念”;“文火”之訣為“專氣致柔,含光默默;溫溫不絕,綿綿若存”;“沐浴”之訣為“洗心滌慮,謂之沐浴”;“太極”之訣為“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調心煉神滲透到整個煉養過程中,此四字是其丹法的核心、精髓。

在南宗的教義裡,儒釋道三教,開始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跡象。

南宗有南七真,分別是張伯端、劉永年、石泰、薛道光、陳楠、白玉蟾、彭耜。

其中都公認是白玉蟾完成了南宗的整個教義。

他這個人“心通三教”,“學貫九流”,自稱“非道、非釋、亦非儒”。,成為道教改革的先行者。

白玉蟾曰:“在我生成之前,大自然的造化生機已經存在,而我覆滅之後,它依然存在。此身,只是大自然造化生機的一次呈現。”

這也就是古代哲學家所追求的天地境界。以修煉精、氣、神為核心,摻合儒學和禪理的南宗思想,對大宋境內的道教影響很大。

從白玉蟾留下的詩文來看,道教之“道”,是他的本位立場,但對儒釋二家之說,也不存門戶歧見。

他曾作《朱文公像贊》,表達出對儒學大師朱熹的真誠敬仰;也曾作《寒松序》,推許禪僧寒松的禪學境界。

他認為儒釋道三教同源一致,說:“孔氏之教唯一字之誠而已,釋氏之教唯一字之定而已,老氏則清靜而已。”

對於白玉蟾來說,儒釋道三教都是“道”的載體,是求道悟道的門徑,就三教殊途同歸於“道”而言,是沒有高下深淺之分的,而分出高下深淺的,只是求道者個人境界不同。

這些話對道法修煉都有較大的影響。

還是在1222年,韃靼強盜的鐵騎橫掃世界,大地為之震撼。

那時的白玉蟾徹夜燒燭以坐,整日拍欄以歌。

他在反覆權衡宋、金、韃靼人的形勢後,白玉蟾親赴臨安希望面見皇帝“伏闕言天下事”。

也是在這一年,年過七旬的全真教道長丘處機長途跋涉,親赴西域覲見成吉思汗,結果為北方全真教贏得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一時間聲勢興隆,鼓動海嶽。

但白玉蟾所遭遇的卻是“阻不得達”,大宋的皇帝沒有搭理他。

帶著一絲失落,白玉蟾離開了臨安。

自此以後,他致力於建立稱為“靖”、“廬”的教區組織,形成正式教團,並得到大宋官府認可,成為全真教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者。

《流求時報》上的報道氣壞了南宗的教徒們。(未完待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