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娘是官宦之女,她的爺爺羅方是一位有遠見計程車大夫。
當年,他還在海州當地方官的時候,大宋朝廷要求在該地設定三個鹽場,羅方卻認為這樣做並不方便地方,於是拒絕這個要求。
朝廷覺得羅方不可理喻,於是主管這方面的官員,一位轉運使親自來到海州,決意要執行設定鹽場的命令。
但是羅方卻和轉運使犟上了,就是不同意,其抗論排沮甚堅。
那個時候,海州當地的百姓卻很支援轉運使,認為國家工程必會讓地方民眾受益,所以人人都希望能在當地設定鹽場。
他們紛紛攔住羅方,都說設定鹽場能給當地帶來很多便利,以至於男女老少齊上陣,形勢一時間很緊張,眼看著就引發群體性事件了,
羅方單獨一人走進百姓中間,他站在高處,耐心地向著百姓們解釋道:
“你們根本不知道長遠之計,轉運使在我們這裡設定鹽場,雖然從近處來看有利可圖,但問題在於朝廷設定的鹽場不怕供應不足,而在於銷售不出去,到時候鹽產量過大,銷售不出去,這個惡果三十年後才顯示出來,到時候你們等著瞧吧!”
羅方在當時還是有一定聲望的。
前幾年曾經碰上朝廷向海州徵收製作弓弩用的材料,海州歷來不生產這些東西,民甚苦之,所以當地老百姓請求用海產品鰾膠來替代。
羅方卻有先見之明,說:
“官家和朝廷都知道我們海州不生產弓弩材料,這一次只不過因為戰場臨時徵調而已。
如果用土產替代,讓朝廷覺得海州盛產軍用原材料,於是年年徵調,到時候就沒完沒了……雖然我能得到上等的課評,但是留給地方的會是無窮的麻煩,擾民甚重!”
於是他堅決拒之!
百姓由此德之……所以,羅方的話語對百姓來說,還是有一定力度的,百姓不得不聽服。
羅方在職的時候,海州始終沒能設鹽場,等他離任之後,轉運司終於如願,在海州設了三個較大的煎鹽基地。
後來。海州一帶因鹽場有利可圖的原因,大宋政府一直大力征稅徵兵役,同時盜賊蜂擁,比過去更多更頻繁,民眾苦不堪言。
一直到前幾年,恰恰是三十年左右,流求島的海鹽撲天蓋地一般運來……海州鹽場裡的海鹽只能像山丘一樣堆積,虧欠得很厲害,債務常年積累,導致很多人破產!
這時,有海州百姓想起羅方當年的話語,便紛紛去到羅方的老家,位於兩浙西路的呂城,想找尋到他,以求對策……然而他那時已經做古,其墳頭之草,已經尺餘了。
羅方之子羅援,也就是羅孃的爹爹,卻是一個空言無物,志大才疏之人,最後只是在當地縣衙裡當了一個押司……
羅娘小時候就深得羅方之喜。
羅方致仕回鄉後,但凡有閒暇之時,必授技與之……包括經論詩詞,琴棋書畫等等在內,百般千樣,無一不教。
羅娘天生聰慧,常常是一學就會,再二再三便已經熟稔於心,有些專業,非請專業人員來教不可。
羅方常常感嘆道,可惜我家羅娘是個女兒身,無功名得利之法。
羅方一生清廉,家資不多,他見自己的兒子羅援不過是中人之才且碌碌無為,便想為孫女留下一些錢財,以防將來會有窘迫之時。
那時,羅方對羅娘說道:“留下錢財,不過十年之用;留下宅田,不過三十年之用;留下名聲,可流傳百年……”
小小的羅娘回應道:“若有經世之策傳我,何止百年。”
羅方捋著花白的鬍鬚呵呵笑了,說:“欲求經世之策,不如先學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