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島主透過濟州島、山東半島、琉球國、建康、揚州、明州、臨安、泉州、福州、廣州和內陸的鄂州、襄陽等十四所流求錢行分行,公開發售股票。
這十四所分行完全是那面世界的鄉鎮一級的儲蓄所樣子,只不過不帶鐵欄也不帶防彈玻璃,只用一個長長的櫃檯隔開顧客和營業員。
每一家分行基本都配上四名流求衛隊隊員,只不過都是穿營業員的服裝,但是那上衣的裡面卻是藏有短火銃。
各個分行的營業員的數量則不太一樣,濟州島和琉球國的人數最少,不過五人,因為這兩個地方相對來說經濟體量偏小,業務不忙。
人數最多的是臨安城,多達三十人,這樣多的人手了,還都很忙很忙的,不太夠用。
其他地方的營業員人數都是不等的,這一批人全是從流求海關走出來的,都是透過收別人關稅練出的能力。
這十四所流求錢行分行,仗著他們水印紙和化工染料、鋼板雕刻以及鉛字印章的技術,承擔了流求幣的通存、通兌和匯款業務,以這個時代的技術水平,打死也仿照不出來。
其實這些錢行業務對大宋人來說,也都不希奇,就算張國安島主步子再邁大一點,整出支票來,大宋大商大戶也不認為有啥新鮮的。
這時候的大宋,可是誕生了貨幣發行的槓桿作用理論的大宋,天下經濟學無敵了。
整個分行之間的聯絡網路一直在正常運轉,只不過一年一次的平賬活動能累死古劍山行長。
這沒辦法,他們必須一年平一次賬,以消除隱患。
張國安島主為他們專門準備了一條流求錢行專用的三桅帆船,裡面大量裝備了巴沙木,船上設施主要是追求舒適和安全,這樣,一年內,他們用上四個月就能平一次帳。
當然,為了安全,他們隨船攜帶的賬本和票據,在流求總行都有備份。
這兩年看來,他們基本沒有出過百貫以上的差錯主要原因是他們還是主要為大商大戶服務,中等級別的較少,小商小販才不捨得那筆手續費。
各家分行都接受存款業務,規定必須是十貫錢的整倍數才可以存,一個月還要收百分之一的保管費!
這個業務是張國安島主提出來的,但是存款要收費的事情卻是古劍山行長要求的。
他當時用大算盤噼裡啪啦一打,說:“百分之一是最基本的收費標準了,要不然咱們還要搭上人工費和工本費!”
張國安島主看著古劍山行長一副精明的樣子,心想,存款都要收人家費用了,貸款你還規定是百分之十的月息,這和搶劫有什麼區別?!
但是,時代不同的,和那些質庫相比,古劍山行長簡直是慈善家了他們動不動就兩成到三成的月息,還驢打滾式計算,經常弄出人命案子來。
大宋官家曾經下旨讓質庫降息,這是典型的行政命令替代自由經濟,那些開辦質庫的大小老闆,只是陽奉陰違,過了一段時間還是一樣的。
流求錢行分行的出現,讓急用錢的客戶眼睛一亮,紛紛跑到分行來詢問,只要抵押物適當,馬上就可以辦理下來貸款這才是對質庫高利貸的真正打擊,一下子就把市場上的貸款利息打壓下來了。
雖然他們只是辦理流求幣貸款,但是大宋政府都公開使用它,而且明確接受了掛在分行牆壁上的折率標牌。
得到流求幣貸款的老百姓不傻,他們馬上跑到流求商人或是與流求有公開關係的商鋪試著買貨物,比如多買一點米也不怕啥,試一試。
結果果然能多買出貨物,竟然真和折率一樣,他們這才放下心來持有流求幣。
其實貸款的商人基本上都是去流求島購買商品,他們大多是行商,大宋內陸還有很多城市規模不大,人口也不多,大商大戶不願意經營,正好由行商們補上。
甚至有更小的行商專心經營農村市場。
只要給老百姓自由,他們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不用誰去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