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群韃靼人的使者,氣急敗壞地在流求八道河地區的一家小邸店裡住了兩天,然後才接見了他們。
而且接見人不是他們的大頭目,是一個高個子的少年郎,不管身材有多大,那面相上還帶著青澀。
但是,雙方的交流還是挺順暢,那個少年郎沒有說出什麼幼稚言辭。
其實說起交流順暢來,因為侯東方把握了張國安島主和王德發交給他的底線:
也就是不談和,不受封,不主動攻擊這“三不”精神。
他們先前也商量了,猜到了韃靼人可能使出的招法來……按照韃靼強盜集團一貫性的實用主義套路,他們的許諾和條約、合同全是糊弄人的。
早先在“端平入洛”之前,他們出使大宋的使者就在朝廷上曾經許諾過,可以把洛陽之地讓於大宋。
那個時候不論是洛陽還是汴梁早都韃靼人屠殺到百不存一了,而且整個中原地區已經被韃靼人毀壞殆盡,幾無人煙。
就是京湖戰區如果不鼎力配合估計也沒有辦法能長期守住。
韃靼人自己都不佔領那些大城……可想而知,他們早都看不上那裡的價值了。但是,大宋君臣,尤其是高層,知道這一點的很少甚至是沒有,再加上對韃靼使者的許諾過於樂觀。
所以端平入洛成為了看似正確的錯誤選擇,這是一件政治和道德上都正確的事情,但是不是軍事上的。
他們也許忘了,現在還是叢林社會,刀把子比什麼都重要。
所以,張國安島主和王德發對他們的什麼和平談判理不理,如果信了靠搶劫發家的強盜集團,還不如信母豬會上樹!
侯東方和韃靼使者的言談,差點沒有把對方氣死!
這個少年郎的禮儀啥的不缺,說話也文質彬彬,但是,幾乎全部拒絕了韃靼使者的全部要求,沒得談。
韃靼使者在交談中至少問過了六遍話,你這個少年郎能否完全代表了那個張島主。
每一次都得到了對方的肯定回答……韃靼使者真火了,狠狠地說:“爾可曾見過大汗的鐵騎?!”
侯東方輕輕回話說:“在山東半島的俘虜中見過了……”
“……他們只不過是雜軍和民軍!”
“只要他來山東半島,那我就還會在俘虜營中見過……”
“……”
“請回報你家大頭目,山東半島我們要定了,來多少,我們就抓多少!”
“小小年紀便如此囂張……就憑你們這個彈丸之地?!”
他們這兩天還真四處走了走,似乎沒有人跟蹤或是監督他們……在他們的眼裡,這裡確實是彈丸之地!
當然,這和張國安島主的城市規劃有關,他儘量把城市規劃成一種拓撲形狀,這樣就形成了主城加衛星城的結構,這樣的好處不必說了,但是在韃靼使者看來,確實太小了,一塊塊的。
侯東方神定氣閒地說:“還真是靠著這個彈丸之地才會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