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島主在制訂山東之戰時,認真研究過所謂的李璮作亂。
李璮當時是山東實力最強大的世侯,自其父以來統治山東東部達三十餘年。他長期利用地處韃靼強盜集團與大宋之間的特殊位置,同時和與韃靼皇族的特殊關係,他娶了皇族塔察兒之妹為次妻,培植和擴充套件自家勢力。
大頭目忽必烈用鋼刀搶了位子後,他仍藉口防備大宋,挾敵國以要朝廷,而自為完善益兵計。
他朝覲不至,歲賦不輸,私市軍馬,擅發會子,反狀日益明顯。
當時,由於北邊戰事未了,大頭目忽必烈一再對李璮採取姑息的策略。
1262年初,他趁著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奪大頭目之機,密令納為質子的李彥簡竊歸,隨即殲漣、海三城蒙古戍兵稱反,獻城於宋,勒兵趨益都。
駐益都的原宣撫副使王磐出奔濟南,益都陷,隨後又攻破了濟南。
李璮起兵前曾與其他世侯有所聯絡,滿以為這些對韃靼統治同樣心懷不滿的軍閥會響應他。
結果卻是應者寥寥,大世侯中如史天澤、嚴忠範等都服從大頭目忽必烈的調遣來進攻他。
其實這些世侯投靠韃靼人已久,相互間早已結成了俱榮俱損的利益關係;而大頭目忽必烈又與以前諸汗不同,一開始時不是推行了漢法嘛!
因此頗得中原人心,並且依託漢地人力物力的支援,戰勝了漠北阿里不哥勢力,進一步把漢人世侯籠絡到自己周圍。
他們既已在新政權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又怎麼肯輕易冒險稱叛?
為求大宋支援,李璮起兵後立即獻漣、海諸城於大宋,表示歸順。
宋將夏貴應李璮之請,由邊境線上向北推進,佔領毫、滕、徐、宿、邳等州,另一支宋軍則從海路繞過山東半島,在濱州海灘登陸,克利津等縣,轉戰至滄州。
但是,北進宋軍隨即遭到韃靼大軍和漢軍合力堵擊,被迫節節南退。
進至濱州、滄州等地的宋軍亦因勢單力薄難以有所作為。
這樣,困守濟南的李璮所部五六萬人,完全陷入了坐以待斃的孤軍境地,最後被史天澤以用木樁困城之法攻破了濟南城!
軍閥、世侯不可信張國安島主心裡明鏡一樣,他們確實佔有大量的各種資源,聯絡上他們當然可以省下巨多的麻煩,但是,他們更容易和一切當權者形成物質聯盟,不管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從屬於哪個民族,這都不重要,關鍵是他們能不能得到好處。
現在,北方這樣的大家族已經完全融合與韃靼強盜集團了,他們是堅強的利益共同體!
所以,張國安島主堅決打擊他們,絕不留情,可以收容中小家族勢力。
他明白也許經過上次的失敗,大宋很可能不敢出兵從海路上進軍了。
這個也不怕,他可以提出只要廂兵,只要他們負責後勤之類的事物,因為張國安島主不想影響八道河的建設進展,這才是他的根本所在。
侯東方對張島主說以五千廂兵為最低底線的談判條件有些不理解,難道幫助大宋搞亂韃靼人的北方地區,他們都有可能不幹?!
張國安島主風輕雲淡地說:“談判時,你要注意,人的思路有兩種,一種是你可能從我身上得到多少利益,第二種則是大家都能得到多少利益。
但是,從現在大宋政府的種種政策看,他們還是過多的考慮前者。
要不然不可能憑白無故隨意加我們產品的稅務所以,事先要把一切不好的不理解的結局想好,這樣就不會太令人失望!”
侯東方當時就微笑不語了,他心裡想,這個需要好好談一談,現在急著說出來沒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