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下子可好,劉整開始忙了起來,這簡直是讓他白手起家一樣的重建,他的心態一下子不好了,讓他上哪裡去弄更多的軍需?!
張弘範現在的心態也不好了
在平息李璮之亂時,他嚴以律己,廉潔奉公,處理日常工作,公平合理,信賞必罰。
士兵有疾病,一定要親自去探視,照顧醫藥治療,不幸而逝世的,一定要把柩骨送回故鄉;上級有賞賜一定分給群眾;有軍功而未獲酬賞的,一定為之代請陳說,不得請求,不止。
這些看來是很平常的行為,但發自內心、持之以恆,在士兵中受到很多人的愛戴和信賴,逐漸取得了很高的威望,成為忽必烈很器重的一個青年將領。
李璮之亂被平息之後,韃靼強盜集團認為李璮掌握地方的兵民之權,因而能夠為亂,所以商議罷免勢力較大的世侯的官職,張弘範的行軍總管一職被罷。
到了1265年,他調任大名任管民總管。
未上任之前,他改穿便服微行出訪,到各處調查民間疾苦。發現了收租的官吏們非法加派,群眾怨聲載道。
於是他上任後第一件事就是懲辦那些不法的倉吏。
由於這些措施,很快就取得群眾的擁護。那年又適逢大水,他沒有請示就決定免除了災區的全部租賦。管理財賦的部門認為他犯了“專擅之罪”,要給他以處分。
為此,他請求赴大都直接向皇帝申訴。見忽必烈後,忽必烈問他:“你有什麼要申訴的?”
他說:“我以為國家把糧食存在小倉庫裡。不如存在大倉庫裡好。老百姓因為遭了水災,交納不上糧。如果一定要從農民口裡奪取糧食,政府的小倉庫當然會充實起來,但老百姓就會死絕了。
等明年就會一粒糧也收不到!
首先要讓百姓活下來,以後才會年年有收穫、家家有餘糧。
農民有了餘糧,那不都是國家的糧食嗎?這就是我所說的大倉庫!”
大頭目忽必烈點頭稱讚,誇獎他懂得治國的大道理,就不再追究他的專擅之罪了。
但是,他現在正在想辦法幫助大名路的百姓走出去年的水災困境呢。
大頭目忽必烈下令了,今年的諸種稅務再增加一成,重建水軍!
大名路管民總管張弘範馬上滿嘴的苦澀,心態極壞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