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安打算將來把他安排給揚州的李庭芝。
在未來的1269年冬天,朝廷將命李庭芝以京湖制置大使督師入援襄陽,無論什麼原因,他的結果都是無功而返。
張國安之所以想幫助李庭芝一把,就是看見他有能死守揚城,以死詢國的結果,他那時放棄了所有的投降機會。
張國安可能是一個歷史結果主義,他認為一個人可以為他所信仰或是忠誠的事業去死,那麼這個人至少是一個正直的人。
而且絕不會是信奉兩套道德體系,也不會是心口不一。
所以這樣的人值得拯救!
張國安還對歷史上的一件事情怎麼也想不明白,胡椒這東西據說是西漢就已經有了,但是直到大宋的現在,它們竟然還是十分昂貴,一斤竟然能賣到二十貫錢!
在這個時候的歐洲,胡椒跟黃金等值,一個人作長途旅行,可以攜帶金幣,也可以攜帶胡椒,錢花完了,用胡椒付賬,指定不會捱揍。
歐洲人把胡椒當成香料,上流社會不可缺少的香料,可是歐洲本土又不出產這種香料,全靠進口。
當時印度和東南亞是胡椒的主產地,阿拉伯人從印度進口胡椒,運到埃及,在埃及批發給義大利人,然後由義大利人轉運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發給各地零售商,再幾經轉手,才能到達消費者手裡。
這個路途遙遠,程式複雜,高昂運費加上中間商層層加價,所以胡椒不貴重才怪。
但是中國跟歐洲還不一樣,中國的海南和廣州在大宋時期已經開始產胡椒了。
但是他們的產量太小了,遠遠供不上需求。
兩個地方加一起,每年產量竟然不上二百斤!
這真是讓張國安怎麼也想不明白的事情,種植胡椒是怎麼個難法?!
他們大宋富貴人家竟然還能用胡椒來算家庭財產,甚至在大唐時代還有貪汙了八十噸胡椒的鉅貪!
那又不是紙幣。
這個時代的富貴人家做菜需要胡椒,醫生配藥需要胡椒,道家養生需要胡椒,迷信房中術計程車大夫想要壯陽,也得胡椒助陣。
好在大宋海運極發達,外貿極繁榮,胡椒大量運入國內,自然不會像歐洲那樣稀缺了,但是對一般的老百姓來說,它仍然是罕見食材。
就拿臨安城來說吧,老百姓平常不捨得吃胡椒,只有貴客上門,才有可能地往湯碗裡放幾粒。
張國安鐵定了心要大掙大宋富人的錢。
這才是正確的發展經濟的手段。(未完待續。